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邓 华:郑板桥与郭家园
·作者:邓华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3

郑板桥与郭家园

邓华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七年,这是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所以他有“七载春风在潍县”的诗句传世。在这段时期内,他不仅施政清廉,为民造福,成为吏治的典范;而且还广交士绅名流,吟诗作画,在“三绝诗书画”的造诣上日臻完美,达到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期。在结交当地名流中,郑板桥与名门望族郭家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书画上为之题名唱酬流传后世的就有近十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题巨幅竹图》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
     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

  这是题在他画的一幅巨竹图上的诗,图高184厘米,宽82厘米。作者将三竿墨竹交错穿插在一起,其中一枝老竿坚挺越出画面,撑天立地;中竿竹叶繁密,布满画面,气势磅礴;小竿纤纤婷立,新篁初发。在这幅近2米高的巨作上,竿叶的布局错落有致,潇洒天然,是郑板桥的力作。这幅《巨竹图》真迹,曾在潍县郭氏家族中世代流传;到民国后期,被国民党将领李弥获得,尔后下落不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潍坊市博物馆保存的清代木刻。

  郑板桥因何对郭家园和旧华轩情有独钟难以释怀呢?这自然是由于他在长达7年署理潍政的岁月里,与郭氏家族结下真挚的情意,并因时常光顾郭家园,对园中的竹林荷塘、亭轩楼阁留下美好印象,才会长忆若梦。郑板桥与潍县郭氏家族先贤们关系密切的原因,首先是郭氏家族文化氛围浓厚,文人才士层出不穷,他与郭伟业(字质亭)、郭伟勣(字芸亭)交谊最深。由于郭氏兄弟的母亲刘老夫人与郑板桥是扬州老乡,郭氏兄弟二人亦能诗工书,彼此雅兴相当,志趣相同,逐渐成为文字至交。其次,郭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地方名绅中心胸宽广、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兴办各种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尤其是郭伟业、郭伟勣兄弟和郭栋(郭伦升)、郭耀章父子,积极支持郑板桥倡导的救灾赈灾、捐助义学、架桥铺路、加固城防、修建庙宇等公益事业,成为县令的一批得力助手,得到郑板桥器重(见《潍县志稿?人物》)。再次,郭氏家族的居住宅邸南园,从明代起世代相袭扩建,是当时潍县十多处园林中规模最大、最为古典优雅的园林。郑板桥休闲空暇时常来造访,把酒临风,凭栏作画,尽情挥洒他的天赋与兴趣。可以躲开那些繁琐公务和烦恼的官场纠葛,清心静气地品茗赏竹,吟诗泼墨,陶醉在书画艺术天地中,这儿是他官场生涯中的一方净土。   

  在《南园画竹赠郭质亭先生》中,他直抒胸臆表达了这种情绪:

    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

    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据《潍县志稿-人物》记载:南园在潍县城东南部,天仙官以东,今郭宅街以南。原是明代嘉靖时期的大臣刘应节的宅园,刘本是进士出身的户部中层文职官员,但在危难中胆识过人,勇敢善战,成为兼辖三关的山西按察司副使,后来调任河南巡抚、顺天巡抚,又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继任南京工部尚书以及刑部尚书。

  刘应节去世后,该园天启年间被户部尚书郭尚友购买,作为颐养天年的住宅。郭尚友是潍县郭氏家族的第六代传人,生于1569年,卒于1647年,享年七十八岁。

  郭尚友字善儒,号瞻月,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县令、漕运总督、户部尚书。为官清廉,刚正无私。晚年回乡,逢山东灾荒,潍县尤为严重。他煮粥救济灾民,无数饥民得以存活。

  1639年(崇祯十二年),与县令刑国玺集资修城。改土城为石城,并铸铁炮安置在城墙四角的楼上。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军围攻潍县,他虽年逾古稀,仍与张尔忠、胡振奇等协助县令周亮工固守御敌达3月之久,使全城免遭蹂躏,百姓复得安居乐业。

  1645年(清顺治二年),被安抚的大臣王鳌永两次上书推荐耆老旧臣,首列郭尚友。见诏后,他上书一再以病坚辞。七十八岁在家乡病故。

  郭尚友生前将刘应节的旧园林大加改建,增建了来风轩、松篁阁、知鱼亭,修葺了旧华轩,并在这些亭台楼阁间栽种下大片竹林,在郭宅街以南建成一处宽阔而优雅的古典园林,命名“南园”。郭尚友的孙子郭一璐任江西饶州知府后又进一步修葺,使南园成为:

    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

    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

  这是郑板桥在他那长篇诗作《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中特意描述郭氏园林南园的一首诗。在这首诗里,尚书自然是指郭尚友;因太守与知府同职,是指郭一璐。
郭尚友的孙子郭一璐,字仲玉,别号藜斋,累官至饶州知府。也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官员,他知饶州府期间,“劝农力田,劝士勤学,”“建淡湖书院以育多士”,后来死在官任上,当地的士绅百姓“执绋走送者三百余里,始哭奠而去”。郭一璐的兄弟郭一瑾,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郭伟业,另一个叫郭伟勣,都擅长诗歌、书法和篆刻,天长日久,与县令郑板桥成为推心置腹的文字至交,常常在南园旧华轩内对酒当歌,吟诗挥豪,泼墨作画,鉴赏古玩文物。

  郭伟业,字贻昆,号质亭。九岁失去父亲,母亲刘氏将他和弟弟郭伟勣拉扯成人,兄弟二人非常孝顺,而且在一起居住六十年,始终和好无间。他们多与当时名士交往。为人公正,遇到与人有矛盾隔阂,皆能坦然处之,侠人慑服。郑板桥非常器重他,每逢有大的工程夫役,总是让他参与管理,人们都服从他的秉公办事。郭伟业不仅精于诗书,还通晓医学,晚年医道精湛,救治病人无数,对老弱贫苦的人更是精心治疗,慷慨救助。

  其弟郭伟勣,字熙虞,号芸亭。乾隆五十五年钦赐翰林院检讨。芸亭与高风翰文字相交甚笃,工于篆隶书法,并爱好治印篆刻。郑板桥宰潍期间,以及返回故籍扬州后,都与郭氏兄弟保持着密切交往。

  南园的风光,当时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的沈廷芳来潍时,曾写了一首温文儒雅的诗,作了详述。那是乾隆十四年夏天,郑板桥来潍第四年时所写。

  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潍县著名金石家郭子嘉郭麐在其自著的《潍县竹枝词》中赋诗:

    南园修竹几千根,贤宰携客时到门。
    最是拂衣归里后,逢人犹问旧华轩。
   
                                                                      
  跋曰:县尊郑板桥在潍日,吾家有南园在县治东南天仙宫。修竹蔽日,公爱之,每假为宾客雅集地。仁和沈臬使廷芳有长歌纪事。

  乾隆十七年秋天,郑板桥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而“忤大吏”,得罪了顶头上司被罢官,仍依依不舍地在郭家园旧华轩居留了半年,并在这里度过了来潍后的最后一个春节;到第二年春天,才辞别郭氏诸友返回扬州故乡。可见,他对郭氏家族和郭家园的感情至深。

  在借寓南园过年期间,时逢郭伟业的母亲刘氏过生日。刘氏是扬州以南的瓜州人,与郑板桥是同乡,乡音乡情乡土亲,所以他特意选购了绿桔、香橼和橄榄三种南方水果盛于盘中,奉呈郭母刘老夫人,并系小诗一首,题曰:借寓南园,值质亭先生母刘太宜人生辰,送土物代柬。

    江南年事最清幽,绿桔香橼橄榄收。

    持赠一盘呈阿母,可能风景似瓜州。

  并注曰: 刘太宜人,扬之瓜州人也。

  送家乡水果,睹物思乡,使刘老夫人想起家乡风情,寄托了郑板桥的一番亲情和敬意。宜人是封建时代对命妇的一种封号,只有丈夫或儿子五品官职的妇女,才能得到这种封号。

  郑板桥即将南归返回扬州时,也就是乾隆十八年春天,他写下《罢官作》七律一首:

    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

    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 

  清明节前,郑板桥在离潍时,特意作《南园丛竹图》,并在图上题字“留别质亭先生、四弟芸亭先生”:

    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

    饮得西江一杯水,至今情趣满林遮。

  诗中称赞南园的修竹成林,宛若蔽日云霞,甲第连云之处便是饶州知府郭一璐府邸。

  郭伟勣生前将毕生钻研的印章篆刻之学,集著成《松筠桐荫馆集印》一书,多达六卷,于乾隆四十二年脱稿,郑板桥亲自为该书题写了书签。郭伟勣也曾为郑公篆刻过多枚印章,在其罢官后还专门刻了一枚闲章:“板桥居士”。

  十年后,郑公七十一岁晚年时,潍县的郭伦升还去拜访他,郑板桥怀着真挚的情感,写下了“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里”。

           一.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二.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郭伦升,名郭栋,是郭尚友的第四世长孙,其长子是郭耀章。郭伦升精于医术,一生救治濒临死亡的重病号不下数百人之多,尤其能与本家族人士和睦相处,慷慨大方,能为大局着想。县治内每逢遇到大工程,只要他督办,没有办不好的。他的儿子郭耀章,字号文,亦曾多次跟随县令郑板桥办理修筑城墙、建桥铺路、组织工役和救济灾民诸事。乾隆中期,郭耀章在辰州任知事期间,朝廷派兵远征缅甸,辰州正是大军行军要道,郭伦升写信给其子郭耀章,勉励他要尽忠报国,就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战事过后,得到数千金的赔偿。郭耀章也以勤于政事而累死在任内,以身殉职。可见,清政廉明的郑板桥在潍县结交的郭氏家族人士,都是当时报国为民的旷达之才。

  在扬州靠卖画为生,聊度晚年的岁月里,郑板桥亦不忘与郭氏兄弟互通讯息,写诗赠画,他在《画兰竹寄郭芸亭》诗中道:

    元日画兰竹,远寄郭芸亭。

    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青。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虽然暮年苍老垂垂,但他仍然不忘与郭氏兄弟的一往真挚友情!

  郑板桥在南园为潍县郭氏家族留下不少珍贵的书画作品,也赋写下大量诗词。二百多年后,郑板桥轶失的著名长诗《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就是由郭氏家族的后人郭斌寿(号小诧)保存下来的。一九六一年,国家文化部编篡《郑板桥集》时,征集到郑板桥这份重要遗作。傅抱石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的发现,应该看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潍县原是小苏州(竹枝词),他在潍县做官,并没有用更多的闲情去描写那繁华的景象,而是真实地刻画了当地的风俗民情,特别是贫苦人民的惨痛生活。”

  郑板桥在潍县卓著的政绩里,有郭氏家族诸多辛劳奉献,郭氏家族的先贤和潍城众多有识之士们,像众星捧月一样拥戴清官、帮助郑板桥留下了为民造福的名声与政绩。郑板桥又以他清廉正直的品格与文采,影响着郭氏家族后辈们,使其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勤政爱民的文职官员和教育家、书法家、画家……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