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扬州画派的郑板桥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19

扬州画派的郑板桥

 

  在十八世纪我国康熙、雍正、乾隆的一百多年中,清代统治者接受了明代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待文人采取了怀柔政策,以威胁利诱的手段,企图网罗天下知识分子,来为封建统治服务。

  这时一些富有民族气节的人,目击时伤,有的披缁入山;有的便以书画来抒发悲愤,并借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虽然他们是逃避现实的消极反抗,但绝不屈服的精神品质有力地打击了统治者的威严。
江南扬州,拥有千里运河交通南北的便利,同时又经过了康熙、乾隆的几次“南巡”,在表面上一时变成了豪华的胜地。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和腰缠巨资的盐商们,相率盘踞在这里,整天地过着“红楼夜宴,千条绛烛,彩船春泛,四座名姝”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时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书画艺术一道在这里也得到了发展。

  在中国绘画史上被誉为“扬州八家”的金农、罗聘、李方膺、高翔、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就是当时扬州画坛知名的职业画家。他们虽然不尽是扬州人,但都有很长的时间住在扬州,并用在绘画的表现上,有着统一的风格,形成了一时的风尚,从而获得了“扬州画派”的称誉。当然所谓“扬州画派”,也还包括其他同声气的画家。

  这些职业画家,在当时商业繁荣的扬州,过着卖画卖文的生活,受尽了当时社会的揶揄。虽然他们在艺术技巧上有着新的发展,有着熟练的多年艰苦实践的工力,同时也有智慧过人的创造性,但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却得不到温饱,从郑板桥的“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结网纵勤河又沍,卖书无主岁偏阑”的诗句里,就充分反映了扬州画家们的悲惨景象。正因为如此,就使他们养成了孤高倔强的性格。他们把满肚子悲愤和抑郁之情一一发泄在书画的表现上,把他们爱国家爱人民的热情,也做了显明的表达,和当时在统治者领导下的宫廷派——保守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他们以泼辣新鲜的笔墨风格,反击了纯以临摹古人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艺术,打破了清规戒律,挽救了靡靡的画坛颓风。他们大胆地创造了新的技法,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赋予了祖国绘画艺术以求新的生命。

  所谓“扬州画派”的画风和表现技巧,是有它显明的特点的。他们以师法造化为归,在认真地体验学习传统优秀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深入现实去汲取素材。他们以写实而又不拘拘于形似的理论,严格地要求自己。他们主张“意不离形”、“笔笔有法又笔笔无法”、“作画要丑而雄、丑而秀”。板桥也曾自己题画说“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因为他们有鲜明的目的要求,表现在画幅上的内容和物象,便赋予了人民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从而获得了人们的热爱。郑燮以俊逸峭劲的笔锋,墨华水润地创造了兰竹的清新意境,打破了陈陈相因的圈子。尤以诗书画三绝为后世所称颂。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当时扬州府属的兴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殁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年七十三岁。板桥从小就没有母亲,由乳母费氏和继母抚养。从他早年的《七歌》诗里,可以知道他当时家庭生活相当困窘。乾隆元年丙辰(公元1736年),他中了进士。不久便授山东范县知县,旋又调署山东潍县知县。在乾隆十一年丙寅、十二年丁卯时,山东大艰年。人民吃树叶树皮,有些地方已经发生了鬻妻卖子的悲剧,灾情严重到极点。板桥目击心伤,屡屡为民请命,这当然不会得到统治者的同意,相反地还恼犯了大吏,控诉板桥没有得到上级指示,私自打开积谷的官仓平粜。清廷就借了擅粜官粮的罪名,把他去官。板桥在潍县作了七年县令,觉得小小的七品官,也实在受尽了压抑。还是以自己嵚崎历落的诗文、纵逸奔放的画笔,悠游林下,才称心意。罢官以后,于乾隆甲戌(公元1754年)的春天返回扬州。年过六十的板桥,这时的创作精力还很旺盛。他每日和文人野衲诗酒征逐,醉后恣意描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之间,并随手题句。他的作品到这时候,已是炉火纯青,显示了独具机杼的风范。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二月三日,板桥已是六十四岁,在扬州约了旧友作竟日之欢。座中有程绵庄、黄瘿瓢、王文治和金兆燕、朱文震等人。板桥这一天曾画《九畹芳兰图》来象征九人的聚会,一时传为佳话。他六十七岁时拙公和尚看他整天地应酬作画,实在疲劳,劝他谢客,俾少作书画,于是他就自书了润例。

  板桥的书画创作,遗存到今天的很多。和他的生平、思想有关以及在艺术表现方面说明他的志趣和艺术风格的,才是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好作品。

  他厌恶做官,对自己的官职表现了鄙视,除了刻用“七品官耳”“潍夷长”“爽鸠氏之官”“俗吏”这些图章以外,表现在书画题跋里的字句,也非常显明突出。他在一幅为潍县友人郭芸亭画的墨竹上题诗说:

  
“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这是一幅用丈二匹纸画的墨竹大幅,题着碗口大的诗句二首。又在《画竹别潍县绅民》一诗中说: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而在他的题画中表现人民性最突出的,是徐悲鸿先生过去收藏的一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通过这首可以说明郑板桥是十分关心民瘼的。

  板桥也常恼恨自己不能洁身自爱,去为五斗米折腰,同流合污,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心情,永远使他十分苦恼。这样的情怀也表现在题画中,例如题墨兰一幅:

  
“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芸亭年兄索余画,并索题寿门句,使当事尽如公等爱才,寿门何得出此恨句。”

  金冬心伤时不遇的思想,也说明了郑板桥的心情。板桥自己经常题画的诗句是: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已,打破乌盆更入山。”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置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这是把自己比作兰花,不愿和葱和蒜论担挑卖的愤慨。这正和金冬心的步调是一致的,他们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压榨,表现了坚强的反抗。

  板桥在绘画创作方面主张“师造物”,反对陈陈相袭,强调从现实景物中体现物象,而又进一步要求形神兼备。他喜欢石涛的画兰方法,但说是“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从他的诗: “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就知道板桥画兰竹,意在表现兰竹的精神本质,而不屑屑一枝一叶的毕肖。他说:“陈白古、郑所南两先生,善画兰竹,燮又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善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板桥在题画竹中,也常说到他是表现现实注重写生的。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林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这寥寥几十个字,说出了写生的要诣。画家只有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撷取典型的物象,然后再经过自己的艺术思考的加工,从而表现在纸上,才能达到“不似之似的神似”。他在画面上要求“点笔着绡,神趣飞动”,他也探讨“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的净练。他主张只有能做到“善师其意,不在迹象”,才能跳出物象的束缚,而又能真正地表现物象精神。

  诗书画三绝的板桥,在书法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工力。他经常说“寓书于画”、“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他是隶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的。查礼在《铜鼓书堂遗稿》上说:“郑燮行楷中笔多隶法,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别具高致。”乾隆诗宗蒋心余太史题板桥的画兰兼评书说:

 
 “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可见板桥的书法,是合书画技巧于一炉,而又经过熔工的冶炼的。

  板桥曾自己说,他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他又说:“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也就是板桥画格的高处。

  当然板桥的思想和他所表现的画风,不能不说受有一定的文人思想的影响,但他能自辟畦径,发挥了智慧的创造,从而跳出了当时宫廷派的樊笼,独树一帜,还是一位在当时画坛上叱咤风云的健将。
郑板桥的生卒年代,根据一般书籍来说,都不一致。在郑方坤的《郑燮小传》、法坤宏的《书事》、阮元的《淮海英灵集》、《清朝先正事路》上,仅仅介绍了他的事迹。《国朝画识》、《国朝画征录》、《墨林今话》、《桐荫论画》、《扬州府志》等书,也没有记载他的生卒。近人陈东原的《郑板桥评传》(商务印书馆出版)上说:“如果他在乾隆十三年,已经五十七岁,那到乾隆二十九年时刚刚是七十三岁。如果说他离官时,不止五十七岁,又明明与其家书所载相反。因此我假定他乾隆十三年时,刚五十七岁。”这是陈东原的假定,但也是不对的。《中国美术年表》上说他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那么,乾隆元年他中进士时,就只有二十多岁。几本日本出版的有关郑板桥研究的书,说法也各不相同。

  近年我发现一幅板桥的墨迹,多少年来对于板桥生卒年代问题,才算得了确证。这幅书法原作一直被保留在潍县,是板桥去官南归以后他七十一岁时,写了送给潍县郭伦升的。原文是: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怀潍县二首,即送伦升年兄归里,时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夏四月,板桥郑燮去官十载,寿七十又一。”

  乾隆二十八年他七十一岁,推算上去,是生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扬州志》说他是七十三岁去世,再推后二年,就知道他是死在乾隆三十年乙酉。乾隆元年丙辰,他中进士的时候,正是四十四岁。

  总的来说,扬州画派在绘画技法——包括取材、构图、用笔用墨及风格各方面,表现了当时画坛的革新精神,给了沉闷保守的宫廷派以狠狠的打击,起了振聋启聩的作用,使清代的绘画艺术,又重新获得了新的血液。

  今天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扬州画派”的风画,和郑板桥这些画家们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的成就。批判继承这些优秀传统,从而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载1961《文物》)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