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湘石涛的《观涨图》和《采薇图》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19
清湘石涛的《观涨图》和《采薇图》
二湘堂曾藏有两幅清湘老人的山水大幅,一是《观涨图》,一是《采薇图》。这两幅山水,不但在艺术造诣上说明了清湘老人功力的深厚,从创作内容和诗句上,更可以看出他在着笔时的思想感情,说明这是石涛晚年的制作。这精心之作遗存到现在,是值得庆幸的。
《观涨图》是六尺中堂,淡设色纸本。纸幅上下,微见残损。构图奇妙,近处林木稠密,波涛澎湃,左下角水际架屋,二人凭栏观涨。对岸一带疏林,隐隐人市栉比。远峦孤堑,随波起伏。中幅洪涛涌现,一望无际,悬之壁间,动心骇目。题二段,俱在上。
“四海平如掌,天分陆地过。
远无千里路,近看六鳌多。
人市依孤堑,州城下坎坷。
倾心存定见,谁放此洋歌。”
大涤子酉秋观水作画。
“八月一日秋复潮,涤堂抚掌心非摇;
连天波浪卷炎去,又得细流冷菰薸。
岚势不结山不椒,人家苔径非萧萧,
前翻水迫好沉飘。人民徒叹水中霄,
此时心逸逸清邀,心与物态听转韶。
此时自笑非鹪鹩,此世自类非王乔;
诸君略住看侧笔,千垒万块已此消。
天非鸾凤地非枭,水非澎湃秋非夭;
野夫非是图潮意,何必移云趁水窑。
此扬州复观涨之作,书之于后。大涤子极。”
“搜尽奇峰打草稿” 长方印
“若极” 白文方印
“清湘老人” 朱文方印
此幅得之潍上陈簠斋太史家收藏,初归于于均生氏,后归二湘堂。
石涛论画,有论“海涛章”。他对水法,极有研究。写海与山、水与山的关系。所谓“海有吞吐,山有揖让。海有洪流,山有潜伏。”精究水与山的相互关系,以及岚雾烟云、鲸跃龙腾之势。其处理汹涌的波涛,从表现方法来看,是双管齐下,即一手握笔两枝,同时描绘波纹。所以能得到水波交错回复,有势有力。倘是他用一支笔,便不可能动而不乱的气势。石涛很讲求笔墨蒙养,所谓“山川荐灵于有笔墨蒙养之人,才能藉其识而发其受。”他对于水势有实践生活,故能笔与墨会,达到滃滃郁郁的极致。
石涛诗集中有《记雨歌草》:
“四月五日天不昼,风师雨师天不宥;
家家问水天观山,却笑天人两不究。
雨深水湿路不通,农不望耕市不贸;
人民畏雨不畏天,只怪司天错时候。
雨晴三日世者兴,雨晴三日天不覆;
淮南三十六州场,千里洪波倾水寞。
水来水来谢雨晴,雨去雨去交水授;
如此雨多无奈何,何当又被水之又。
沿途问驿来往希,州岸城围崩莫救;
世间薪米喜者登,世外轸恤真难觏,
乾坤不发眼前疮,人民怎去心上肉;
昨宵梦入江湖宽,两手恨与水相扣。
今朝池上望汪洋,飞马飞云水上骤。
灾祥不记野夫心,雨水不害野夫疚;
请君或上蓬莱山,海沸山惊能依旧。
乙酉六月十六日,雨后洪流千里,直下淮扬两郡,俱成泽国,极目骇人,难安心地,歌此记之,大涤子极草。”
南京博物院藏有石涛《淮扬浩秋图》大幅山水,淡设色,长诗失记。
按乙酉系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七O五年),石涛年已七十岁。是年淮扬地区大雨,两郡俱成泽国。石涛有《记雨歌草》,又有《淮扬浩秋之图》及《观涨图》诸作。因该幅题字有“此扬州复观涨之作”字样,当另有观涨诗或观涨图也。
《采薇图》纸本淡设色,高八尺宽三尺,构图精缜。云峰起伏,落木欹斜,丛莽中板桥高架,溪流泠泠。一人曳杖步山径,衣巾古朴,意境荒荒,岩霏峦光,扑人眉睫。用笔雄健,运墨滃郁,远峰高出云表,水气欲滴。沉着中寓虚灵,浑沦厚重,极富质感。正所谓“有层次有虚实,有体有势,有拱有立,有连有断,有丰致,有飘渺……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者。
题长古在右上:
“春风吹萝衣,发我西山兴;手策绿玉杖,著屐蹑盘蹬。
山光曳青苍,松声引遥听;採薇拨云根,幽探入修径。
踏歌如有期,嵒阴昼而暝;长啸落晴晖,栖鸟惊复定。
牧竖讶相呼,樵者问名姓;朝采不供餐,一室尚悬罄。
贫病是良谋,饥渴保正命;饮鼠怡于情,巢禽适其性。
忆昔耻粟人。今古称贤圣。清湘大涤子阿长。”
引首“痴绝”朱文长方印
“清湘石涛”白文椭圆印
“零丁老人”朱文方印
“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长方印
是幅系潍上画估马姓转来,或云出自青丘某收藏者之手。《观涨图》与《采薇图》皆未见著录之生玩,今聚于二湘堂上,亦厚幸矣。
(1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