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0
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在清代初期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吴历)恽(恽格)六家以师古为能事风靡画坛的时候。朱耷以豪迈的笔锋、淋淋漓漓的泼墨法创造了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貌,春雷一声,震惊了沉沉的艺苑。
朱耷,亦名朱由桵,号雪个,别号八大山人。画面或署驴、个山驴,题署八大山人四字,联缀书写,看来好似“哭之”、“笑之”的字样。八大山人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和明末自缢的崇祯帝是兄弟辈。清军入关之后,他以明季宗室不肯向满清统治阶级称臣,为了逃命,不得不剃发披缁为僧。所谓:
“栖迟奉新山,一切尘事冥。”
岭南画家居巢所著的《今夕盦读画绝句》里,有题八大山人的诗:
“此身已付随身锸,此笔无殊柱杖钱; 定如赚人人赚汝,无聊笑哭漫流传。”
读过这首诗,使我们深深体味到这位画家的荡腹悲愤、落拓一生的身世。
关于朱耷的平生事迹,文献记载不多。张山来《虞初新志》上,收录了陈鼎撰的一篇比较详细的《八大山人传记》,在邵长蘅《青门簏》稿中,也有一篇《八大山人传记》。陈、邵都是和八大山人同一时代的人,两篇传记,虽各有出入,但大部分还是可以置信的。又邵长蘅曾与八大山人会于南昌的北兰寺,他记载说:
“予与山人宿寺中,夜漏下,雨势益怒,檐溜潺潺,疾风撼窗扉,四面竹树怒号,如空山虎豹,声凄绝,几不成寐。假如山人遇方风、谢翶、吴恩齐辈,又当相扶携恸哭至失声,愧予非其人也。”
因此也可证明邵的传记资料是比较现实的。
近年八大山人纪念馆在江西南昌青云谱成立,馆中工作同志们对于八大山人的身世和生卒年月,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明确了很多问题。今据故宫博物院珍藏八大山人自题黄安平给他画的小像,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一六七四年)八大山人四十九岁来推算,是生在明天启六年丙寅(公元一六二六年),至一九六一年正是八大山人诞生三百三十五年纪念。
八大山人生于明王朝危亡之际。甲申(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疾风暴雨的声势推翻了明朝政权,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吴三桂向满清投降,起义军连受失败。在清朝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下,实施一系列的禁令。首先在征服地区,颁布剃发令,自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随着专制政令的严厉执行,大江南北人民的反抗也日益扩大。这时的八大山人正是二十岁的青年,明朝政权覆灭的消息传到南昌以后,八大山人就弃家出走,逃命到奉新山中,住在深谷,过着隐身偷生的日子,不得已就剃发为僧。八大山人一时虽然躲过了生命危险,但朱明政权的覆亡,清兵的暴虐诛求,国家离乱,生民涂炭的现实,不能使他无动于衷,终于逼迫他走向了精神颠狂的处境。八大山人在抑郁的生活中,开始了他的中年时代。他终常穿着破旧的宽领袍,拖着破鞋跛跚在南昌市上。有时伏地呜咽,有时仰天大笑,有时又在门上书一“哑”字,从此便哑口不语,和人们打手势说话。往往醉后乘兴,攘臂握管作书画,狂叫大呼,淋淋漓漓,数纸立就。他的书体,近师董思白,上承钟、王、鲁公;而所作画,怪伟有奇趣。以写意笔墨写花鸟,翎毛则专摹林良的点垛法,而又上追南宋院体。这时他通过笔下的物象,表达他内心对现实社会的控诉和反抗。
八大山人从四十岁到六十岁左右的时期内,主要是创建青云谱道观,习静修真。据《虞初新志》的小传记载,他又蓄发娶妻,是为传宗接代。他在青云谱道观的这段时间,精神生活都比较安适宁静。一方面修建殿堂,培植花树;一方面又从事艺术创作,吟诗作字,放情林泉。这时他还编纂了《青云谱志》。在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自己又亲手写了《青云谱志》的跋文。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的后裔朱抱墟还买了许多田地捐给青云谱。这时的八大山人正是过着“一饱无金遍大千,饥飧渴饮学忘年”的安静生活。
据说八大山人和释道济由于都是朱明后裔,他们晚年过从甚密。八大山人倔强的性格和他在书画上的精湛造诣,都深为道济所景仰。据记载释道济接到八大山人给他画的《大涤堂图》以后非常喜爱。并在画幅上题了长句:
“西江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 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欹墨舞真三昧。 有时对客发痴颠,佯狂索酒呼青天; 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 胡然图就持了乂,抹之大笑曰小技。 四方知交皆问予,廿年踪迹那得知; 程子抱犊向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 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惊; 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髩。 公时闻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滌堂; 寄来巨幅真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 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 家八大寄余《大涤堂图》,欢喜骇叹。漫题其上。使山人他日见之,不将笑予狂态否?时戊寅夏五月,清湘陈人大涤济山僧草。”
在八大山人给道济画《大涤堂图》以后不久,他们二人曾会于邗江别墅的大涤草堂,并合作书画。石涛有补八大山人山水题句:
“己卯浴佛日,雪个为岱老年翁写古树苔石,属予补水滩红叶,并赋小诗请正。清湘陈人苦瓜。”(原诗不录)
这幅山水画题己卯,是康熙三十八年(公元一六九九年),正是八大山人七十四岁的时候,也就是石涛求画《大涤堂图》的翌年。八大山人在书画创作上成就很高,他画的怪石、花竹、芭蕉、古松以及野凫、文鸳、潜鱼、飞翼,均极生动。他不泥古人,不拒成法,在写生的基础上,以笔墨范型,自出町径。郑燮在题画上说:“八大名满天下,而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简笔,而石涛微茸耳。”清张浦山在评八大山人的画说:“笔情纵姿,不泥成法。而苍劲圆脺,时有逸气。所谓拙于规矩方圆,鄙于精研究绘者。”清秦祖永说:“虽一枝一叶,逸气拂拂,从指腕间出。”山人在笔墨造诣方面,所以能获得如此成绩,是和他精究借鉴了前人的创作技法,而又根据现实给予发扬创造,以及主张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
八大山人是一位多能的画家,精于山水树石和花鸟鱼虫。在他的笔下,表现他自己的坚毅的个性。他的山水从董玄宰而上窥黄大痴,草木华滋。其萧散处又接近倪迂的幽澹,进而追踪两宋五代各家的风范。曾自题山水说:
“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 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读此诗就可知道他是在笔墨中追仿郭熙、董源、黄公望诸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达他的胸臆的。他经常在稳定的构图中老笔纷披地写平冈老木、寒柯疏柳,浑沦厚重,意趣自足,而最代表他个人风格的,是写意墨笔花鸟画。从他的遗墨中探索他表现的技巧方法,是继钵了明季林良一派,特别是发展了翎毛画法的点垛法。笔墨楷模,表现在他的画鹰、雁、乌、鸭、鸲鹆、小鸟、雏鱼多幅。一寸二寸之鱼,一匹两匹小鸟,能自成章幅,绝不显得单调,即所谓布置中的疏处愈疏、密处愈密之法,一点一笔,耐人寻味无穷。他有意简化了前人运笔用墨的技法,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套墨的程序,克服了画面上的板刻,趋向了浑沦的意境。早年他喜用方笔,转折劲挺有力。晚年则一变勾斫为朴拙,如棉里裹针,骨肉丰厚,筋力遒韧。
山人一生遭遇,对客观现实,充满了愤慨。因此从他笔下体现出来物型,便显然和人有所不同。他要求通过他笔下的造型,抒发性灵心臆,遣发他对满清统治者的憎恨。因此在他笔下的小鸟小鱼,甚至一只孔雀,都是赋予人的感情。从而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使它与主观意识相结合,而赋予独特的性格。他画的鸟和鱼,都有一种坚忍不拔之气,泠泠逼人,表达了艰苦意境。八大山人以高度概括的笔法,舍形取神地独具风范。他的题画如:
“竟作一日谈,胸怀若雄雌; 黄金并白日,都负五坊儿。” (题双鹑) “孔雀名花两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题牡丹孔雀)
都是在隐晦中寓意了对当时的讽谩,吐发了内心的爱憎。清郑燮曾把屈翁山的诗札,石涛、石豀、八大山人的山水,白丁的墨兰共装一卷。题曰:
“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这一首诗充分说明了这些画家们沉郁的心意。只有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以泼辣的笔墨,抒写性灵,因而使他们的文艺作品,具有了显明的特色和孕育了旺盛的生命活力。
八大山人所创造的技法,给予了后代很大的影响,所谓清代的扬州画派,包括所谓扬州八家和高凤翰、华嵒多人,在山人的启发下,有创造性地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途径。他们劲健的笔锋、奔放豪迈的气势,给当时靡靡不振的满清临古一派以及清代宫廷如意馆画家们以极大的轰激,起了振聋启聩的作用,从而挽回了艺苑颓风。对晚近的赵之谦、吴俊、齐璜诸氏,在造型、构图、用笔、运墨方面,也有力地推动了他们去破旧立新,创出了不同的个人风貌。使中国写意花鸟又有所前进。
吴缶庐对八大山人的画,估价很高。甚至说:“八大山人用墨苍润,笔如金刚杵,神化奇变,不可仿佛。”他有《效八大山人画》长诗:
“石城王孙雪个画,下笔时嫌八极隘; 砚翻古墨春雷飞,真迹留传三百载; 苍茫自写兴亡恨,学步翻愁失故态。 是时窗户春融融,墨汁一斛古缶中; 古今画理在一贯,精气居然能感通。 此花此石寿无穷,唐抚晋贴堪同功; 香温茶熟自欣赏,梅梢双鸟啼春风。”
齐璜在题画上也有“青藤雪个远凡态,老缶衰年别有才”的诗句。说明他自己大气磅礴的画笔,是深得于徐青藤、八大山人和吴缶庐的教益。
八大山人是我国绘画史上写意花鸟画的巨匠,他那挺拔遒劲的笔锋,倾诉了胸中对清代统治者的悲愤。虽已是历史的陈迹,但他在绘画技法表现上的成就,今天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通过认识、分析和研究,学习他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浪漫手法和他力持反映时代,大胆冲破前人藩篱,努力从事于艺术实践的精神。从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革新创作。
(载1961年《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