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周昉的创作态度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4

周昉的创作态度

 

  唐代的绘画,随着唐代社会一般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高峰。这时一切宗教画和人物画的构图取材,都开始倾向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表现。宗教画和世俗画的密切结合,也就是绘画的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著名画家周昉,便是发展了绘画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巨匠。

  在宋代郭若虚写的《图画见闻志》上,有一段记载说:周昉的哥哥周皓,平素很擅长骑射,他曾经跟随着哥舒翰出征吐蕃,因为收复了石堡城有功,后来为“执金吾”。从此他的弟弟周昉才得以世胄贵公子的身份出入卿相之间。这时唐德宗(公元780-805年)正在建造章明寺,当时以画艺知名的周昉,便被召去画章明寺壁。周昉已经是一个远近知名的大画家,当他在章明寺殿壁上用朽炭打草稿的时候,惊动了京城里成千成万的人来看他作画。这些观众里面,有当时所谓士大夫,也有庶民;有的懂画,有的并不懂画。对周昉的壁画草稿,也有赞誉的,也有提出指责意见的。有的意见正确,也有的不正确,但虚心的周昉对这些善意的意见和批评,都是细心地加以考虑以后批判地接受。他欣然地每天每天地依据群众的提议,去改动他壁画的草稿。据记载的原文上说:“随日改定,月余是非语绝,无不叹其神妙。”这里所说的“是非语绝”,自然就是说周昉的壁画草稿,经过无数次的改定,直到满足了群众的心意时,群众才不再提意见,才同声地称赞起来。

  又一段记载说:郭子仪的女婿赵纵侍郎,尝命当时的大画家韩干和周昉给他画了两幅肖像。郭子仪把两幅画像张在座右,但一时不能评定画的好坏。一天,其女儿回到娘家来,他就指着座右的画像对他女儿赵夫人说:“你看这两幅画像哪一幅最像呢?”女儿沉思了一回说:“两幅画都像,我看后来这一幅更好。前一幅画空得赵郎状貌。后一幅画兼得赵郎性情言笑的神姿。”赵夫人所说的后画,便是周昉画的那一幅。郭子仪听了女儿的评定,这才决定了两大画家的胜负,随后他就差人送给周昉锦綵数百匹,作为酬谢。

  根据以上文献的两段记载,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周昉不但是一个虚心接受群众意见,以现实为师的能手,又是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善于提炼剪裁,注意到追求典型,刻意描写人物性格的天才作家。《图绘宝鉴》上说他“善画贵游人物,作仕女多为浓丽丰肥之态。又善写真,兼移其神气”。这就是说,周昉的画是以唐代当时的人物形象为模范的。他所以能通过正确形象,并进一步去塑造艺术典型,描写出复杂的性格精神,这当然不是只凭一时的灵感,更不是虚幻的梦境。这创作的源泉,这丰富的素材的精神实质,自然是直接地来自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他从现实中吸取了美的真实形象,再加以高度的艺术意匠的洗炼加工。然后再通过纯熟的技巧,使它再现在画面上。只有这种有生活的创作,才富有活生生的真实感,才能引起观众的深刻的共鸣。

  据说周昉又曾经创“水月观音”。人物形象是以当时现实社会上的人物作模范的,体态面相活泼生动,衣纹劲整简练,就是后来所说的“周家样”,现在还可以从敦煌壁画中看见这样的风格。这可以说明,周昉画佛、菩萨,面容衣纹已大胆地倾向了世俗化。遗憾的是,这些伟大画迹,并没有保存下来。今天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绘画遗产中,传说是周昉手笔的,有《簪花图》和《调琴啜茗图》。这两大杰作,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妇女形象都是体态丰厚,姿容典丽,就是当时贵族妇女的写像。这也足以说明周昉的创作取材,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

  像周昉这样忠实于客观现实的描写,虚心接受群众意见,慎重处理草稿,反对空洞抽象的概念,要求从生活中取得主题之深刻性与形象之生动性,深入性格描写,力求制作出为大众所喜爱的富有现实内容的作品的大画家,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和钦敬。


                                                               (1958)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