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雨后千山铁铸成 ·作者: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
雨后千山铁铸成 ——从潘天寿的画展谈起
看过潘天寿先生的画展,使我十分振奋,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觉得表现在他的画面上的大气磅薄、布势开阔的豪迈意境,有力地表达了时代气息。
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蓬蓬勃勃、一日千里的生活中,祖国的美好形势,幸福前途,深深地鼓舞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潘天寿先生的思想变了,过去他经历了旧社会的
难,他体验了在反动统治下画家们的悲惨遭遇。当他看见了革命的光辉的时候,怎能不使他尽情歌唱呢?因此,在他的作品上,就出现了不同往昔的风范气势。过去曾在他画面上流露过的荒凉、索漠、萧寂的情调是一扫而光了。今天他表现在画面上的韵律是生动活泼的,是欢欣跳跃的,是光华灿烂的,是日新又新的!正是潘老的思想感情变了,他的创作,便充分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喜悦。可以说,他的绘画创作,是和革命时代精神共呼吸的。
除了具有时代精神外,潘天寿先生又是极注重笔墨的。我们要想提高绘画创作的艺术性,必须讲求笔墨。讲求笔墨技法,并不意味着是在单纯追求脱离生活的笔情墨趣。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骨法用笔”问题,要求在画面上“移其形似,尚其骨气”,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潘天寿先生就是要求“强其骨”的,他有“强其骨”印章。绘画创作主要是通过熟练地运用笔墨来表达客观物象的基本精神,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用笔用墨的技巧问题,从而通过实践锻炼,去纯熟地掌握它。
潘天寿先生极讲究用笔,他的用笔有力,有气,有韵。力到气便到,正如健康的人,全身气力贯穿,精神才能旺盛。前人所讲究的“笔力扛鼎”便是指的笔力。用笔必须取得臂、,腕力、指力的统一。运笔无力,出来的线就纤弱松懈。但用力又必须注意巧拙、轻重、疾徐、需要用力的时候才用力,若骨肉不合,转折生硬,反而不能表达主题。必须笔为心使,才能符合实际要求。潘老说自己是“一味霸悍”,那是客气,也是有他一定的基础的。笔气是要求一气贯穿,首尾衔接,意到笔不到。这样出来的线才能生动,才能免去板、刻、结等毛病。笔韵是讲求格调意境,通过用笔的表现技巧,要求从事物和线的复杂状态中,泯除了具体形和线的特征,而达到客观物象本质精神的再现。所说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也就是对于用笔的总的要求。
潘老用笔劲健而有韧力,灵变、沉着、浑朴而挺拔,随物象的需要而变换用笔的轻重虚实。有顿挫,有勾斫,有皴擦,极力追求唐张彦远所说的“离披点画,时见缺略,此虽笔不周而意周”的境界。他用笔如高峯坠石,惊蛇入草,有力度,有动势,若没有练笔的工夫,火候不到,笔在纸上就不能灵便,是不会表达出应得的效果的。
潘天寿先生又很注重变形,他笔下的形象,都经过了提炼。画面上造型的似与变,与作家深入现实、体验生活,以及艺术修养、笔墨技巧,都有密切的关系。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美。但现实中的生活现象是繁复的,画家必须通过自己头脑的选择、剪裁,夸张和概括的艺术手法的加工,使物象再现在画面上时,才能表现出比现实更高、更美、更集中的效果。潘天寿先生再现在画面上的,正是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
(1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