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悲鸿故居和徐悲鸿纪念馆 ·作者: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4
悲鸿故居和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先生故居,是在北京东城区苏州胡同东口东受禄街十六号。这是比较僻静的一条街。由东单折进苏州胡同,一直向东走,向南再向东转,便是东受禄街,进街向东走不多远,路北里一个朱红大门,便是徐悲鸿先生的故居。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三年,悲鸿先生在这里住过七年的时间。
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徐悲鸿先生逝世后,他的夫人廖静文同志便遵循着徐先生的意愿,将这一所房产连同徐先生的彩墨画、油画、素描作品以及他几十年来所保藏下来的历代书画和世界名作复制品等,全部捐献给国家。人民政府即将徐先生的故居设为徐悲鸿纪念馆,陈列他的作品,供人参观。纪念馆在故居原有房屋的基础上,于1958年进行扩建,连同故居,在四个大院落中,布置成古今陈列室。下面就分悲鸿故居和扩建后的徐悲鸿纪念馆两部分介绍。
悲鸿故居
悲鸿故居是徐悲鸿先生从一九四七到一九五三一生的最后七年间在北京居住的房舍。他在这里迎接了首都的和平解放,一直到他逝世的时候。
故居分中、北、东、西四个院子。进了大门,向东穿过一个月洞门,是一个空旷的院落,这就是中院。这里除了几条砖铺的小道以外,几乎全部都是草地。靠南墙下是一个大葡萄架,种着四五株葡萄。北中门两旁是两株马樱树,草地上散点地种着三棵桃树、两棵梨树、几株核桃树、柿子树和枣树。这些树,都是徐先生手植。院中夏日绿荫满地,极为幽静;秋来果实累累,挂满枝头,主人常常在丰收以后用院中所产水果享客。
在北墙下,垂花门的东边,种着几百竿竹子,高过墙檐。东墙根下,每年总是丛生地长着各色的蜀葵花。在初夏时,错落地开出各色花朵,非常艳丽。悲鸿先生很喜爱蜀葵花,他喜爱蜀葵花是多年生宿根花卉,年年萌发,枝盛叶茂。既不需要多花人工气力,花形和花色又多富于变化。于是悲鸿先生便把自己的庭院起名叫“葵园”。在悲鸿先生的画幅中,也经常插写蜀葵花,这是因为他非常熟悉和十分喜爱蜀葵花的缘故。
在东边草地上,是悲鸿先生雕像的奠基处。这里有基石矗立着,上面雕刻着“画家徐悲鸿像,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奠基。”这是在悲鸿先生逝世二周年的时候,由郭沫若和郑振铎两位先生主持奠基的。现在悲鸿先生的雕像正在筹建中。
院子的正北面是一座垂花门,垂花门里,悬挂着周恩来总理写的“悲鸿故居”的横额。进了中门,再转过四扇绿油屏门,便是北里院,这里有三间北厅、三间西廂房,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
在这院子里,周围都是扶疏的花树,东西两窗下,分种着四、五株白丁香和小桃红。北厅的阶下,左右是西府海棠花。这些花树,也都是徐先生亲手移植的。每当东风送暖的季节,春花烂漫枝头,十分繁茂。在院子的西南角上,有一株合抱的老椿树,枝叶纷披地遮满了半个庭院,大概已经是百年前的遗物了。在椿树的根旁,是一张大石床,碧绿的苔藓,遍生在它的周围。先生每喜于工作之余,在院子里散步,并坐在这大石床上休息,以恢复工作的疲劳。
北厅正房三间,这是徐先生的起居室和办公室。现在室内的布置,主要的还是徐先生生前的原来情况。正中是两间通间,是徐先生的会客室,晚年身体不好,也经常在这里处理一些文件。屋子的北墙上,挂着徐先生早年所临摹的欧洲名画《丰收》。这一幅画的右边,挂着他在一九四O年访问印度时和印度诗哲太戈尔在尼克坦书斋中的合影。南墙上挂着齐白石老人的紫蝶花。东西墙壁的下面,分别摆着两个玻璃柜,这是徐先生逝世后,为了陈列他所宝藏的文物而设置的。柜内陈列着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造型艺术品和他历年收集的一些我国汉、魏、晋、唐等时代的出土雕塑。东柜里面,又陈列着五光十色的几十方石质图章,这是先生经常使用捺印书画的印章,其中有一部分是白石老人的铁笔。西柜里还放着三大笔筒画笔,也是先生所经常使用的。在南窗下的大书案上,布置着简单的画具,这是徐先生多年所使用的。他使用这些画具,画出了不少的名贵创作。
西墙角上挂着一幅清代任伯年的花鸟原作,任伯年是徐先生最敬佩的一位画家。这里所挂的是先生在一九五三年病中所购藏的八幅画屏之一。在东墙上,挂着先生手写的鲁迅先生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徐先生一生做人的精神正是这样,所以他极喜欢这两句诗,就把它写出来,作为座右铭。
徐先生的生活,非常朴素。这屋子里所用的沙发是旧的,有的补过又补,他却不讲究。
走进东墙角的小门,是一间耳房,这是先生生前的卧室。里面的家具还是照原来的样子陈列。简单的陈设,破旧的布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先生生前生活方面的朴实情况。墙上挂的几张照片,是解放以后照的,是徐先生同廖静文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像。衣柜里的几件布衣服,是先生生前最喜爱穿的。他在病中用的药和喜爱看的书法碑帖,仍然摆在床前的小柜上。
北厅西间是新接通的二间,已辟为资料室。在这里周围的壁柜上,陈列着先生一生中各个时期活动的实物和照片资料。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位画家一生的生活情况和他所做的有益于广大人民的事业。
陈列品的开始是一幅《课子图》的照片。徐悲鸿先生的父亲徐达章先生是一位勤恳的半耕读的画家。他对于山水、人物、花鸟都有一定的造诣,徐悲鸿先生受到他极深的陶冶。
这一幅课子图,便是徐达章先生的手笔。内容描写的是达章先生正在教悲鸿学画。画面上画着庭院的一隅,达章先生坐在两株松树底下的石床后面,刚刚垂髫的悲鸿先生坐对石床,正在凝思。石床上是一些文具,石床前面露出一些竹树假山,远处是房屋一角。这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在父亲的教导下,悲鸿先生从早年起,一棵艺术的种子,便开始萌发。后来终于继承了父亲所喜爱的事业,从而发扬创造,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这里还展览着悲鸿先生在世界各国举办中国近代艺术展览和举行个人画展的图片。先生一生曾经旅行过欧亚十几个国家,致力于文化交流事业。他每到一处,总是热情地举办有关我国艺术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展览,极力向国际宣扬祖国的艺术。这里有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举行画展时的照片;也有一九四O年承印度诗哲太戈尔先生的邀请,在印度举办画展的照片;还有一九四九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德国柏林举办展览会的照片;以及先生早在一九三五年在苏联列宁格勒举行中国美术展览会的照片。这些画展,向国外介绍了中国的艺术成就,从而为祖国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这里还陈列着他在一九四九年被邀请出席第一次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的照片,还有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文艺界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和出席第一次文代会的照片。还陈列着悲鸿先生到山东导沂工程去体验生活时为民工画像的照片,以及悲鸿先生一九五一年参加抗美援朝书画展和他为志愿军画马的照片。资料室的最后陈列是一九五三年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的徐氏遗作展览会的照片,以及在先生的安葬仪式前由全国文化界、先生生前友好及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公祭时候的照片。
从北厅东耳房穿出,就可以转到这院子里的东厢房。这间厢房,在先生生前是画室兼貯藏室,有时也在这里接待画家看画,现已辟为陈列室。三间西厢,是当日悲鸿先生子女的卧室,靠北边一间,也曾做过餐室。当时从北山上的小门,穿过走廊,可以到达正北厅。悲鸿先生当日经常留下一些来访的画家、文学家和学生在这里吃饭。
出北院垂花门,转入西前院。南房是两通间画室,这是徐先生搬来以后自己修建的。在他生前,这是他的油画工作室。这一间房子里,经常摆着一些油画创作和未完成的油画画幅。现在这里摆着一个大画架,架上放着一个大画框,框里的油画布上是《鲁迅与瞿秋白会见》的木炭草稿,这是徐先生最后一幅没有完成的油画。他为创作这一幅构图,曾经画过好多幅素描底稿,征求过好多人的意见。在最后的病中,才不得已搁笔的。画架下面,现在还摆着一个小陈列柜,里面是徐先生一生使用的大椭圆形油画板和一只油画箱。这都是跟随徐先生一生的值得纪念的物品。画室的北墙下,是一张朱漆画案,这是徐先生的工作案,钉油画布等笨重工作,就在这里处理。
画室的对面,是三间带廊子的北房,这是在徐先生逝世以后,政府接收故居改建纪念馆时,在一九五四年建筑的。主要是为了保藏徐先生的代表巨作国画《愚公移山》、《九方皋相马》和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的。这些画在旧社会时代,损失极大,直至一九五三年,《徯我后》才从南京中央大学运回来。据说在抗日战争时候,这两幅画被遗弃在风雨里,有好多日子无人看管,今天已经是创伤斑驳了。为了进一步保存这些画,后来又加建了玻璃壁柜。
北房北面的左角,有一个小门,可以通到后院。这里过去是悲鸿先生的贮藏室,有一部分是厨房。在靠西面的三小间,是客房。当日经常有些来京的画家在这里住着。这院子里有一株大可数围的古槐,浓荫遮日,枝叶非常茂盛。夏日,在枝叶丛中,竟日可以听到嘒嘒的蝉鸣。每当冬日大雪后,老椿树和老槐树的枝条杈枒半空,时有冻雀飞来啄雪,喳喳地叫着,扑落树枝上的雪。当年悲鸿先生经常在这安静的环境中,体验树的枝柯干叶和喜鹊的形象动态,有时也勾些素描,作为创作的素材,从而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幅。
这就是悲鸿故居的主要面貌,在这朴素安静的故居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悲鸿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和呼吸到一个辛勤、正直、勇敢、爱国的艺术家的生活气息
扩建后的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从一九五三年建馆以来,仅就徐悲鸿先生故居部分,布置为五个陈列室,东院北厅,依旧保存悲鸿先生生前会客和卧室的原来面貌。将原为徐夫人住室的西间,辟为平生资料图片陈列室。东厢房经常展出彩墨画,西厢房经常展出素描。西院北房,陈列着《愚公移山》等四幅大画;在南院画室中,陈列的是一部分油画。
建国几年来,随着文化高潮的到来,来馆参观的人逐渐增多。馆里所布置的陈列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于是决定扩大展览规模,将馆内所收藏的徐先生的原作、历代各家书画和世界名作的复制品等予以展出,以期达到使这些有价值的艺术遗产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发挥应有的示范、宣传、教育作用。
一九五七年秋,拟定了扩建计划,经由文化部批准,进行修建。在半年的筹备中,于一九五八年六月开始动工。纪念馆的东面,扩建了建筑面积八百平方米;南墙外面,原有空地三百多平方米,亦拨为扩建用。扩建工程于一九五八年年终基本完工,共扩建展室廿一间、仓库八间,并改建和添建了部分办公室和储藏室。
扩建后的纪念馆除去故居部分外,草地的南面,又扩建五间陈列室;穿过东边月洞门,在东院又建筑了十六间陈列室。建筑规格,仍然保留了民族形式,朱檐碧瓦,古意盎然,和故居部分十分调和。总的算来,共有十个陈列室,除去经常展出悲鸿先生原作以外,还可以展出收藏品,并可进引专题展览。
画家徐悲鸿故居和纪念馆,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艺术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悲鸿先生一生的辛勤劳动,在这里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这块肥沃的艺术园圃上,将滋养和培育出民族绘画的茁壮新苗。
(1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