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版画史话(上)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2

版画史话

 

一、 《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自从我们勤劳智慧的先民创造了印刷术,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方面是空前的提高了。具有民族风格,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雕版画,也开始萌芽和成长起来。


  在公元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藏经洞所发现的两万多件卷轴中,就有十分精致的雕版印刷作品。如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经》扉画和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的历书。这些雕版刷印的版画,绘画的技术非常精妙,雕版的手法也相当纯熟,由此可见,我国的雕版印刷远在唐、五代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两宋时期,雕版画的发展领域已经相当广泛。当时刊印的经、史、子、集以及小说、戏曲、医书、算书等,都已大量地采用插图。为了供应人民大众的需要,一般平话、讲史等平民文学插图本,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金代的雕版中心是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平水的刻工是北宋亡后由汴梁迁过去的。在十二世纪时,刊印了卷帙浩繁、扉绘精工的“金藏”,也曾大量出版了宫调唱本和单独的版画。平水刻书的全盛时代是史称蒙古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耶律楚材请立经济所于平阳时,但是当时的制品遗留到今天的已经不可多见了。


  十九世纪末叶,俄国旅行家柯基洛夫在我国甘肃地方作学术探险时,曾在黑水城址(宋?西夏国)附近的一座古塔中发见了一幅题着“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雕版印刷美人画。这是一幅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主义传统的雕版印刷珍贵遗产,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富有装饰风的美人招贴画。从画面上的题字知道确是平水坊刻本,从绘画构图的布置和刻板印刷的技术上看,比起金藏作手的能力来显然又有些超越,这是平水雕版画中的冠冕之作。


  这幅美人画,内容是描写我国历史上的四位美女。就是在汉武帝宫中,初官婕妤,后立为后的体轻善舞的赵飞燕;怀抱琵琶,曾经出塞和番名重青史的王昭君;后汉班彪的女儿,曾继班固完成《汉书》的班姬(班姬亦名班昭。适曹世叔,世叔已后,和帝召入宫,令宫人师事之,号“曹大家”);以及晋朝石崇的爱妾,藏娇金谷园的绿珠。从画面上构图的富于变化,人物形象的生动活泼来看,可以知道在制作这一幅版画时,是费了一番缜密的布置工夫的。图中绿珠和赵飞燕立于前列,王昭君、班姬站在后面。绿珠面左向,余人面皆右向。这样就在构图上巧妙地集中了视线,完成了画面上左右照应的多样统一。人身比例已接近正确,颜面表情虽然还不能显著地描写出个性,但使人看了可感觉到在肃穆宁静中所蕴含的深宫寂寞、美人迟暮的悲凉面影。服饰衣冠的花纹相当繁重,明显地显示出人物身份的雍容华贵。背景配有玉阶画栏、假山牡丹,也和宫廷嫔妃的身份衬托得非常相称。图版的四周,饰有花样繁密、显明灿烂的花边,花边中的双凤和花草图案,也是在匀整中富有变化,因此也就在画面效果的表达上,显得分外的活泼生动。


  这一幅雕版美人画是印在一张竖二尺五寸横一尺有余的黄纸上,在人物图版的上边刊有横行楷书“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大字标题。在标题下的长方框中刊有“平阳姬家雕印”的发售店标,说明了确系平水系的制品。因此一般中外考古家便把它定为相当于南宋时期的金代。又于每一位美人的面部上方,刊有各周以长方框的题榜,清楚地写明“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的题名,仍然保留了汉画像的制作规范。


  这是一幅在绘画技术上和雕版印刷上都达到相当水平的版画名作。我们劳动的先民,在长期的钻研和不断的发明创造中,使雕版画的创制技术达到了精致纯熟的高峰。笔力雄伟,刀法坚实,镌工们生动流利的刀痕补助了画意的不足。尤其是画面上已具有了相当的写实因素,使配景中的牡丹画栏,进一步达到了构图上的稳定,超越了一般透视的范畴,给予观众以十分舒适的感觉。
这是我国艺术史上最珍贵的一幅版画遗产,今天,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固有良好的雕版印刷基础上,创造出更为灿烂的作品。

 

二、《九歌图》——“大司命”

 

  《九歌》自西汉以来,便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兼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纪元前340年左右的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贵族。他反对楚王的昏庸和政治的腐败。他的进步的政治主张,不能见用,遂被放逐。但他始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最后眼看着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国家的前途无望时,便在纪元前278年阴历的5月5日投身汩罗江自杀。


  他创作了伟大的不朽诗篇《离骚》,在章句中深刻而诚挚地描写他的遭遇、他的愤慨和不妥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斗争性、现实性和人民性。《九歌》是屈原到江南以后写的。后来的注家,一般认为《九歌》本来是楚国湘、沅一带的神话传说,通过歌舞祭神的形式而得以流传,后来我们的天才诗人屈原,再以丰富绵邈的感情重新洗炼加工,才铸成了这样绮丽光彩、音调铿锵的艺术辞章,这无疑是屈原接爱了民间文学的影响而重行给予陶冶的篇什。


  朱熹《楚辞集注》说: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

  屈原之作《九歌》,虽然不能完全如朱子所说“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已之冤结,讬之以风谏”,但无疑地是要来寄托一些幽怨和诗人对于光明的憧憬的。


  《九歌图》是陈洪绶给萧山来钦之(圣源)所著的《楚辞述注》作的插图,图列书前,自为一卷。初刊于明崇祯十一年戊寅(公元1638年),重镌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雕版的人是安徽歙县名手黄建中。书的前面有陈洪绶和来钦之的序言,图版共计十一幅,每幅的后面有陈氏手书题名,它的次序是:
  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公元1599年),卒于清顺治九年壬辰(公元1652年)。崇祯壬戌,充国子监生,甲申后还里,号悔迟、勿迟、老迟。自幼闭户临仿李公麟七十二贤石刻、周长史昉仕女、张骠骑罗汉鬼神、钱舜举、赵佶、以及徐黄诸家花竹蜂蝶,著有《宝纶堂集》。


  周亮工《读画录》云:“崇祯间召入为舍人,使临《历代帝王像》,因得纵观大内书画,画乃益进。”陈氏所作书画洒落有奇气,骨法用笔,老健夭矫,设色古艳,得吴道玄法,因着晚年遭甲申之变,遗黎之悲愤时时流露于诗文书画中。


  他在《九歌图》的序文中说:“丙辰洪绶与来风季(钦之)学骚于寥石居,高梧寒水,积雪霜风。拟李长吉体为长短歌行,烧灯相咏。风季辄取琴作湘楚声。每相视四目莹莹,然耳畔有寥天孤鹤之感,便戏为此图,两日便就。呜呼!时洪绶年十九,风季未四十,以为文章为业,前途于迈,岂知风季羁魂未招,洪绶破壁夜泣,天不可问,对此岂能作顾陆画师之赏哉!”可知《九歌图》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公元1616年)陈洪绶十九岁时的早年制作,但从陈氏戊寅的序言中,还可体味出他的精神已和屈原有相通之处的,显示着明代社稷的岌岌危亡之感了。


  现在选的这一篇图版,是陈氏所绘《九歌图》里面的“大司命”。关于《九歌》中的“大司命”,清戴震曾有一个说明,他说:“正于天,作大司命、少司命,皆言神之正直,而惓惓欲亲之也。”又根据朱熹的《集注》,知道大司命是星名。司命星凡二,所以有大司命与少司命之别。从文辞上看,大司命星是生命的主宰神,能诛恶护善,权威很大。本篇便是祭大司命神的诗歌。


  原歌是: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
  君迴翔兮以下,踰空桑兮从汝。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
  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老冉冉兮既极,不寝近兮愈疏。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齐速”王逸《章句》本作“斋速”,朱熹《集注》本作“侪速”。


  陈洪绶在制作《九歌图》时,他深深地体会了《九歌》每一篇章的辞采绮丽、意境惝恍的内容意义。以高度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严肃而优美的典型形象,紧紧地把握了主题,进而从一勾一勒中去追求思想感情。他笔下的《九歌》形象,能超出宋李公麟、元张渥的町径而自树一帜。其所绘“大司命”神,高冠长髯,庞眉深睛,用婉丽而遒劲有力的线条,描画出着了满饰宝石玉佩美丽长大神衣的广袤多彩的世界上的人的寿命操纵者的威严。正是“大司命”之神,敞开了天国的禁门,乘着玄云,令飘风为先驱,令冻雨为洒尘,手捧上帝的御旨,飘然降临的情景。同时仿佛能使我们听到屈原在歌咏“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的赞颂话音。


  《九歌图》崇祯戊寅与康熙辛未两刻本,近已罕见,今所流行本,是罗振常、蟫隐庐影印的《陈、萧二家绘离骚图》以及新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离骚图》。

 

三、《幽闺记》——“败叶敲窗纸”                   

 

  《幽闺记》一名《拜月亭》,是元朝施惠的作品。施惠,字君美,杭州人。他的作品,除著名的《幽闺记》以外,还有《古今砌语》。


  《幽闺记》分四卷四十折,内容反映的是才子佳人几经悲欢离合,历尽艰难而后得到大团圆的故事。虽被王元美言此其有三病,但仍不失为元词中之名著,向为词林家所推重。


  正如三珠生所谓:“其度曲不以骈丽为工,而朴真苍古,动合本色。与中原紫气之习,判不相入。”全部的故事内容,已在第一折开场始末中用《沁园春》一词作了介绍,不过,只是读了《沁园春》还不能十分了解,现在约略地把故事写在下面。


  故事是这样的。元朝有一个名子叫蒋世隆的举子,因父母双亡,孝服在身,难以进取。家中只一妹,名叫瑞莲,年已及笄。这时正值元主与北番失和,奸臣聂曾列奏迁都;忠臣陀满海牙主战,被陷图谋不轨,用金瓜打死,并将全家三百余口问斩。


  海牙的儿子,另有一个少年兴福,是当时领兵的少年将领。见父亲主战全家为奸臣所杀,为了保全父亲的忠义,只身逃走。在画影图形到处追捕的紧迫当儿,兴福逃入了蒋家的花园。蒋念兴福一家忠义,将其收留,结拜为兄弟,赠金而别。光福途中为虎头山草寇掳去,视其英武,遂奉为山主。时兵部尚书王镇奉旨和番,走后家中只留有夫人张氏和女儿瑞兰。这时番兵正迫近城垣,国都奉令适汴,张氏与女儿瑞兰,蒋世隆与妹瑞莲,在番兵迫京时双双仓皇离家,出门逃难。不幸途中被乱军冲散,在旷野中蒋世隆与瑞兰相遇,遂谎说夫妻同行;张氏与瑞莲相遇,遂拜为母女。世隆与瑞兰行至广阳镇招商店投宿,遂偕佳偶。不幸蒋世隆染病逆旅,势颇危殆。适王尚书和番回朝,路过招商店,晤女儿瑞兰,强行载去,一对鸳鸯,遂两处分飞。张氏与瑞莲因无处存身,夜宿孟津驿馆廊檐。翌晨与王尚书会于馆驿,遂载女同归。瑞兰思念世隆,每拜月亭前,对景含愁。


  元主因番兵解围,举行大赦,兴福下山后与世隆会于招商店,就一同赴京应试,得中文、武状元。元主因王尚书和番有功,诏王尚书二女选赘新科状元。在媒人从中关说下,世隆夫妇破镜重圆,兴福亦同瑞莲成婚,于是鸳侣双双,遂结束了大团圆的喜剧。


  现在选的这一幅“败叶敲窗纸”是第二十六折“黄华悲遇”一段中的插图。在寒风阵阵、暮烟惨惨的傍晚,张氏和瑞莲孤苦伶仃地在找寻安歇的地方,这时他们正走到了黄河岸边的孟津驿舍,所幸看守驿舍的老人可怜她们母女,才让张氏和瑞莲在驿馆的迴廊暂宿一宵。这时王尚书也正从广阳镇招商店来,依仗官高势大,拆散了蒋世隆和瑞兰的夫妻姻缘,带了女儿,落宿在这黄华驿馆。瑞兰满心思念着卧病荒店的蒋生,想起无端被棒打鸳鸯,两下分离,实在是万分伤心。独宿在沉寂的驿馆里,三更漏转,寒雁嘹呖,面对着明灭的残灯,辗转不能入睡。这一幅图版的构图便是成功地描写了这悲剧成份达到顶点的时候。夜已二更,瑞莲在寒冷索缩中不能成睡。这时瑞莲的唱辞是:

  “冬冬二更,败叶敲窗纸。响扑籁,聒闷耳,难禁这般萧索,这般岑寂。骨肉到此,到此伊东我西。去又无门,住又无依倚,伤心怎生怎生街头上睡。”

  三更时瑞兰的唱辞是:

  “三更漏转,寒雁声嘹呖。半明灭,灯火煤,寻思这般沉疾,这般狼狈。相别到今,到今吉凶未知。冷落空房,药食谁调理,床儿上怎生怎生独自个睡。”

  根据前面这样的情节,自然不免伤心凄楚,画家运用了高度的思索,巧妙绵密地安排了构图。画面描写的是孟津馆驿舍的一角。当面是正厅,偏右是一带迴廊,在正厅的石阶下,左右安置了两株树,一株是桐树,一株大约是歧叶的枫树。天气冷了,树叶已飘零得疏疏落落,院子里三三五五地聚集了枯黄的败叶,迴廊后面,杈枒地露出了树丛,似正在寒风中抖动,正说明了天气的肃杀和驿馆里凄惨、荒落和悲凉的气氛。在这萧索岑寂的处境中,张氏和瑞莲蜷缩在迴廊下,禁不住夜气的侵袭,时时被败叶敲窗的声音惊醒。不幸的瑞兰,思念着荒店卧病的世隆,兀自不能合眼,悄悄地离开了卧室榻,走向了正厅的一层下,心里说不出鸾孤凤只的凄惶。这时听到的是哽咽的寒角,叮咚的檐铃,应和着天边嘹呖的归雁,她禁不住落下了眼泪……


  画家以细腻的心情体会了这三个离人的愁思,所以才得到这样细微而精湛的描写。不但从人物的表情动作上、景物的布置上,以现实的手法创造了艺术典型形象,而且在极细微的地方,如落叶的形状、苔草的疏密、甍檩的掩映,也无不给以多样变化,通过缜细的结构与组织,使读者看后获得更加真实的感觉,足以引起对剧中主人公的同情,这也就是插图作者的最成功处。

 

四、《博古叶子》——“杜甫”

 

  《博古叶子》又名《博古牌》。计四十八页。汪南溟集古,陈洪绶手绘,黄建忠手镌。每叶除人物外,复配以树石、几案、文物,以及犬马牛羊等,较《九歌图》、《水浒叶子》尤为精致。画前有若耶樵者唐九经题记,陈章侯自书铭记,后有双溪汪光被题跋。


  《博古叶子》是陈章侯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所创作的。章侯殁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所以这是章侯最晚的精缜的艺术品。周亮工《读画录》云:“崇祯间,召入为舍人,使临《历代帝王像》,因得纵观大内画,画乃益进。故晚年画《博古牌》略示其意。”若耶樵者唐九经,在《博古牌》的题记上说:“此牌凡四十八叶,计树之老挺疏枝秀出物表者,得二十七。小几大案之张汉瓦秦铜之设其器具,得五十八。衣冠矜饰,备须眉、横姿态成人物者,得百四十有九。一切牛羊犬马之类不计焉。其大低也,古雅精核,较《水浒叶子》似又出一手眼。《列子》谓宋人刻沐猴棘端,纪昌以燕角之弓搠蓬之箭射虱贯心而悬不绝,呓!人皆以为寓言耳,请观《博古牌》,世岂乏此手此眼哉?后有作者,能再有此手与眼也哉?癸巳榴月,若耶樵者唐九经书。”这是唐九经以棘端沐猴和射虱贯心来形容陈氏的绝技,同时又说没有作者能再有此手眼,可见制作的当时,也是被推崇备至的。


  《博古叶子》在取材构图上、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以及绵密的描写和衣纹树干勾勒的技法上,明显地看出受到《历代帝王像》的影响。他在十九岁时画《九歌图》,随后又制作了《水浒叶子》,但在每一叶上,只是用心地创造了主人公的形象,而简略地配置了器物。而这一套作品,他却以丰富的生活经历,通过绮丽绵渺的想象,在每一张构图上,完成了周密精缜的布置。在四十八页叶子上,巧妙地安置了宾主人物一百四十九人。主客的对照,前后的掩映,一一收到了说明主题的作用,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显明突出。并且在人物以外,又注意了衣冠制度和几席位置的描写,以及精心地理会了每位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时代、地域上的差异,因而获得了艺术表现上的极高效果。


  《博古叶子》是一件完整的富于唐人画意的艺术品,是陈章侯氏以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编绘出来的一件缀满了灿烂春花的无缝天衣。这时的陈氏,已是改号悔迟以后的陈氏了。这次他在手题“汪南溟先生博古叶子”上说:

  “廿口一家,不能力作,乞食累人,身为沟壑,刻此聊生,免人络索,唐老借居,有田东郭,税而学耕,必有少获,集我酒徒,各付康爵,嗟嗟遗民,不知愧怍,辛卯暮秋,铭之佛阁。”

  这时的陈章侯,已是身经甲申国变、九死一生、涕泗号鸣的满怀了问天之泪的遗民了,他的创作,无疑的是吸取了现实精神。


  《博古牌》共计四十八叶,分四组,牌目列下:

  博古牌目一
  
陶朱公   无量数         石季伦    万万贯
  梁孝王   千万贯         吴王濞    百万贯
  董卓     九十万贯       董贤      八十万贯
  董偃     七十万贯       邓通      六十万贯
  天宝五侯 五十万贯       金张许史  四十万贯
  武安侯   三十万贯       牛僧儒    二十万贯
  国氏     一十万贯
  博古牌目二
  
端木叔   京万贯         孟尝君    十万贯
  虬髯客   九万贯         吕不韦    八万贯
  卜式     七万贯         寡妇清    六万贯
  猗顿     五万贯         乌氏倮    四万贯
  任曲宣氏 三万贯         卓王孙    二万贯
  何曾     一万贯
  博古牌目三
  
刘毅府   金孔雀         淮阳侯    十百子
  卫青     九百子         陈平      八百子
  百里奚   七百子         原宪      六百子
  朱买臣   五百子         主父偃    四百子
  王章     三百子         司马长卿  二百子
  匡衡     一百子 
  博古牌目四
  
吕蒙正   玉麒麟         陶渊明    空汤瓶
  于陵仲子 半献钱         杜甫      一文钱
  黔娄     二文钱         严君平    三文钱
  老莱子   四文钱         郑虔      五文钱
  梁鸿     六文钱         苏季子    七文钱
  林类     八文钱         范丹      九文钱
  白圭     十文钱


  现在选印的这一叶,是《博古叶子》中的杜甫。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由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一生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和批判现实的不朽诗篇。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奉天(陕西乾县)县令。他于公元712年(玄宗光天元年)生在河南巩县。二十岁后,便志在四方,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给自己的生活找寻出路。他参加在洛阳的进士考试,落第后,从此放开眼睛直视社会现实。在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中,诗人心里产生了对于人民和祖国的热爱。十年长安,他更看清了当时社会的严酷现实,最高统治者声色歌舞,权臣误国,而人民罹受苦难。当他看到杨氏诸姊从南内兴庆宫穿过夹城仪仗隆盛地游赏曲江芙蓉苑,避暑骊山华清宫,赐浴华清池时,愤怒地写出了“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当他走过骊山,听到玄宗与杨贵妃丰肴美馔、歌舞欢娱时,心中涌出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名句。

  不久安禄山进迫洛阳,他便在长安陷落前离开了长安。穷愁潦倒的流亡生活,使他的诗歌更走上了朴实的现实道路。在流离丧乱中,过看忍饥挨冻的辛酸生活,陶铸成了他那伟大的社会诗篇。他在“三吏”、“三别”中,充分地表达了所体验的人民内心最深的痛苦。


  在度过了客居成都的生活以后,他乘舟东下,在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冬天,他在湘江上游的舟中逝去,年五十九岁。


  陈章侯深深地体会了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情,以高度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刻划出了诗人的典型形象。画叶中诗人杜甫右手中高举着一文钱,似在慨叹自己飘零的身世,图中虽然了了几笔,却能把诗人的境遇和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给人以肃穆的印象。还在汪南溟编辑《博古叶子》的时候,便根据杜甫一生穷困,借用阮孚“阮囊羞涩”的故事,确定了本叶的内容,又在叶子上书名“一文钱”并缀上“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的句子。


  刻工黄建中,字子立,新安人,和章侯有深厚的交情。陈氏的《九歌图》是黄氏的早年作品,而《博古牌》,便是黄氏的晚年作品,两图镌刻相距十四年,虬村黄氏,自明季初年,便开始在中国艺术上开创了版画的典型风格,直到崇祯、顺治时的黄子立,还是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付之剞劂。董文休云:“章侯《博古牌》为新安黄子立摹刻,其人能手也。章侯死后,子立昼见章侯至,遂命妻子办衣敛,曰:‘陈公画地狱变相成,呼我摹刻’,此姜绮园为余言者。”这记述当然是骗人的鬼话,但由此可见二人的精神契合是多么的深邃和亲密。子立所刻《博古叶子》,衣纹面相、石路树卉最得章侯神意,他真可以说是已邻鬼工。


  《博古叶子》几经劫灭,原本已流传甚少,周子兢先生曾藏有一本,郑振铎氏曾假印于《中国版画图谱》中。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