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万历年间的版画艺术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1 明万历年间的版画艺术
中国版画艺术,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根据近年来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和新疆等地所发见的古代版画遗迹来看,就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唐、五代时,对于雕版印刷的技术,就达到了相当精巧和纯熟的地步,并已形成了我民族所特有的典型风格,获得了辉煌的成绩。随后又经过了宋、金、元三个朝代的全面发展,到了明代万历(公元1573——1619年)时,更突飞猛进地走向了全盛时代。 自朱元璋建立了新的明政权以后,人民生活获得了暂时的滋养生息。庶民经济,也因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艺术方面,有悠久传统的“画院”也恢复了。平民文学也极盛一时。当时版画和插图本的书籍,已成了具有普及性的为广大群众所爱好的读物。各地书肆,为了大量供应社会需要,也加强了对插图书籍的出版。因此,一时培养出来了一批终生从事雕版的专门人材。他们具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劳动精神,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了雕版技术。又因当时的大画家们,也参加了绘制版画的工作,和知名的雕工们紧密地携起了手,这一代表民族形式的版画艺术,就在名工们的集体合作和长期钻研中,进入了精炼的境界。当时出版的一切传奇小说、平话、戏曲等大众书籍,几乎没有一种没有插图,而且都很精彩。 万历年间的版画艺术,是继承了历代的版画优秀传统发展下来的。在万历年初期,仍然保持着嘉靖、隆庆时代的风范。在构图方面,是戏剧性的,以粗豪的线条描刻人物为特色。在雕刻技术方面,不拘于细节,不求圆润婉丽,用拙朴的刀锋,表现遒劲的线描,所得的效果,是豪放而庄严的。 当时继承着这一风格的,是金陵唐氏“富春堂”(书坊)和“世德堂”(书坊)。这些私家书坊,都大量刊印着版画插图本的戏曲小说。现在在《古本戏曲丛刊》里已经翻印出来的,就有三、四十种。其中例如万历辛巳(公元1581年)“富春堂”刻印的《玉玦记》有插图三十一幅,可以作为南京(金陵)版画插图的代表。“富春堂”和“世德堂”的传奇,版式相同,几乎每本都有插图。插图的绘制和雕刻风格质朴,线纹转折较硬,运用着大刀阔斧的技法,使人物形象突出,充分表现出了健壮、浑厚的风趣。同时在安徽歙县(旧称徽县或新安)有雕版名手黄氏一家兴起,以异军突起的力量,跨过了建安、金陵的范畴,树立了“徽派”的典型风格。 在歙县黄氏诸名工中,黄一楷、黄一彬、黄应光、黄应瑞、黄桂芳等人,都手刻了不止一部书的插图。他们一家昆仲父子,都是用毕生精力来从事雕版工作的。他们从工作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快,从劳动中体现了人生的乐趣。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形成了一股洪流,来浸润着、滋养着祖国的版画园地,到万历年间,便空前地开放出了灿烂的花朵。黄氏所刻的书,有的篇章至为浩繁,有的书就是完全以插图为主。他们的表现风格,在刀法方面,除了由过去的质朴变为婉丽,由过去的粗豪变而为精致以外,更显然看出了由呆板的人物形像,趋向了内心的感情描写。无论奔放雄迈,或隽雅清丽的画幅,一经黄氏诸工的手,都能丝毫不损画意地表达出清新细腻的情调。 虬村黄氏的代表作品,如万历庚戌(公元1610年)黄一楷刻的《王李合评北西厢记》插图二十一幅。绘图者是汪耕,他的绘图风格,是富丽繁复,无论围幔、地面、簾栊部分,都满饰以图案花纹,匀整中而富有变化,因此也就在画图的效果上,显得分外的活泼生动。加以名工黄一楷的缠绵情致的刀峰,补助了画意的不足,实在可称双美。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黄应光刻的《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廿幅,其中“省简”、“伤离”诸幅,人物车马、山林屋宇,十分繁杂,黄应光都能运用涩刀一一表现出来。其中山石皴擦勾斫,刀锋浑沦之处,是历代版画山水中的杰制。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黄桂芳、黄瑞甫等合刻的《青楼韵语》插图十幅,又代表着新安黄氏的另一风格。这时张梦微所画的人物,已经开始在版面上缩小所占的位置,同时更精心地增加了对竹树池馆等配景的刻划,适当地衬托出各阶层人物的身份。而又在人物的表情,和人物间的关系上,也更表现得真实自然。对每幅画面的构图,他是极尽匠心地费了一番缜密的组织工夫的。 在《青楼韵语》的插图中,如: 在黄氏一家努力于版画插图的同时,版画画谱也发展起来。刻于万历癸卯(公元1603年)的武林顾炳纂的《历代名公画谱》(一称《顾氏画谱)),自晋顾恺之,至明代董其昌、孙克弘,都一一临摹。并每幅于背面请当代名公题识跋语和画人传略。顾氏在临摹各家和雕工运刀的时候都能掌握了历代画家在绘画创作上所创造的典型风格,使人一望而知是某家某派,虽“施之枣梨”,仍然不失各家矩矱。又如《诗余画谱》(一称《草堂诗余画意))是一词一图,相映成趣。编者是新安汪氏,刻于万历壬子(公元1612年)。刻工虽然没有署名,然一望就知道是出于“徽派”名家之手。在绘画方面,每一幅的构图和笔法,都临摹了古人的用笔和气势。有的在图版上,明确地书明了“仿梅花道人”,“仿王叔明”,“仿萧照”等等。在雕刻方面,也能明显看出歙县名工的细腻而不甜熟、遒劲而不板滞的划时代的作风优点。其中如写秦少游的“秋闺”、“冬景”,贺方回的“春景”、“佳人”诸幅,在画工和刻工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风襟爽朗的欧阳永叔的词,一向被评为悲恻缠绵、俏妍倩净的,画家王錧深深体味了“夏景”中词意的现实情节,以近景构图处理了画面,倘若不用近景来描写,我想词的现实意义,是会被冲淡的。画家为了充分表现“雨声滴碎荷声”,着重描写荷池上的雨中风光,就是在菡萏临风招展的姿态上,也给予很多变化。图中的女主人公似乎刚刚离开水晶双枕,唤侍女端茶。从侍女的张盖徐行中,又仿佛使人可听到雨声。画家有意地把画楼安置在版面的东北角,而在西北角处,给予极大的空白天空。虽然没有把雨后的虹画上去,却是有意地在描写“小楼西角断虹明”这一句感觉的。经过画家和雕工的合作,使我们深深地意味到了夏天雨后刚刚睡起的少妇的迷惘心情,获得了现实的印象。 万历间的版画制作,除了以上所述的以外,还有不可数计的名作,如刘素明、蔡冲寰等刊于建安的《丹桂记》,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刻的《徐文长改本昆仑奴杂剧》,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刻的《元曲选》以及《仙媛纪事》、《闺范图说》、《人镜阳秋》、《女范编》、《牡丹亭》等等刻本,都是镌工十分艰巨,技术极为精湛,也是万历全盛时代的巨作。 总之,万历间的版画艺术,是代表着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内容或表现,无论质或量,都是十分丰富的。现在,我们要珍重这些代表我中华民族风格的艺术遗产,深入研究和学习它们,把我国版画的优良传统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起来。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