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清代初期的版画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1

清代初期的版画

 

  在中国版画史上,明代的万历时期,是插图本传奇戏曲的兴盛时代。清帝统治中原以后,这些长期在民间流行的通俗戏曲小说 ,曾被当时的封建势力认为是危险的足以挑起反叛思想的东西,几次被禁止和被集中焚毁。但是建筑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巩固基础上的版画艺术,仍然从各方面得到发展,不断地创作出了新的优秀作品。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萧云从刊出了《离骚经》,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刊出了《太平山水图画》(亦称《太平三书图》),和刊于顺治癸巳(公元1653年)的陈洪绶为司马汪南溟画的四十八张《博古叶子》,这都是突出的划时代的版画钜制。


  《离骚经》是明代遗民画家萧云从满蕴着遗黎问天之泪的制作。他继承着宋代李伯时的《九歌图》意,而在自己极高的艺术境界中,自在翱翔。如版图中的“噬犬百两”、“繁鸟萃棘”、“穆王环理”、“勋阖壮武”数幅,在画面上巧妙地布置了宾主地位,安排了疏密,使整个画幅获得安详健康的风趣,并使复杂的人物形象,获得了有力而紧密的统一。在山川灵祗和琦玮谲诡的事物的构图上,也创造了现实的形态,给人以生气勃勃富有变化的感觉。《太平山水图画》是萧氏应济南张万选之请而制作的。张氏是当时太平府的推官,管领当涂、姑熟一带。他去官的时候,不忍离开日在襟带间的佳山胜水,便请他画了这一部太平山水图。祖藉芜湖的萧氏,特别对于故国的大好河山,有着深深的感触,因此这部作品,便是在他聚精会神的相当严肃的创作态度下完成的。图版内容,是太平山水全图一幅,当涂十五幅,芜湖十四幅,繁昌十三幅,共四十三幅。萧氏是临古的高手。他在表现技法上,精神贯注地摹仿了吴道子、王维、关仝、郭熙、夏圭、钱选和倪瓒、沈周、唐寅等诸大家的画法。可以说是集唐、宋、元、明山水画大成的巨构。《离骚经》署名的镌工是汤复。《太平山水图画》署名的镌工是汤尚、汤义和刘荣。这都是和一时知名的歙县黄氏诸工足以并驾比美的高手。他们的刻刀,在顿挫疾徐、皴擦浓淡之间,能不失规格,保持了原画的精神,使雕版印刷技术逼近了墨本。

  《博古叶子》前面有辛卯(公元1651年)暮秋陈氏的自书铭记,是陈洪绶最晚年的杰作之一。他在创作中,不止是进一步表现出唐宋人物衣冠的传统楷模,更是增添了繁复的背景。除了唐九经在题记中所说的“被须眉,横姿态,而成人物者四十有九”以外,又有小几大案、秦铜汉瓦、牛羊犬马和老树疏枝的适当布置。使画面上平添了现实的气氛,显明地突出了图版中主人公的思想和生活面貌,从而也表现了陈氏在绘画创作上的特点。刻工是歙县名工黄建中(子立),他又是和陈氏精神生活结合最深契的一个人。运刀浑沦流利,在虬村黄氏昆季父子中,也是别具机杼的高手。


  清代初期的版画,自从陈洪绶、萧云从揭开了灿烂的序幕以后,便开始分为殿刻和民刻两方面发展起来。


  这时在官家主持的雕版印刷方面,典形的版画制作有祇候内廷的钦天监五官正焦秉贞(他是受西洋画法影响的一个人)手画,鸿胪寺序班朱圭和当时名工梅裕凤手镌的《耕织图》,“耕”和“织”各廿三幅。《耕织图》的人物形象和构图都十分正确;屋宇篱落,柳溪桑陌,也都细致工整。并且这又是一部非有巨资大力不能完成的用彩色套印的书。同时在彩色套版的技法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地。


  此外,由画家宋骏业、王翚、冷枚、王原祁等合作的,刊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的《万寿盛典图》和刊于乾隆卅一年(公元1766年)的《南巡盛典图》,及刊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的《八旬万寿盛典图》及《避暑山庄图》、《圆明园四十景诗图》、《皇清职贡图》等等,也都是版画遗产中的珍宝。每一部插图,多至几百幅,画面的人物,多至几千人,而又层叠布置了殿阁、园囿、溪桥、村市、埠头、城阁的背景。若将《万寿盛典图》中的一百四十八图伸展开来看,就是一个最伟丽的长卷。其中如“慈云寺恭讽万寿经”、“江南十三府戏台”、“福建等六省灯楼”、“畅春园大市街”等段,结构细密,刀法爽朗,实在是别具风范。


  看来这些不惜工本、耗费了相当人力物力和不可估量的金钱的堂皇廊庙巨制,虽然是为了夸耀皇权,企图说明寰宇统一,内外输诚,而达到向人民示威的效果。在制作时,虽然是要依照当时统治者好恶为去取,主要是满足专制帝王的欢心。但在描写繁荣一时的现实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以及繁复的构图,精缜的镌刻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在中国版画艺术发展中,也仍然有它的新的成就。


  在宫廷制作中,代表着另一个方向的,是辑于康熙、雍正间的,始用铜活字印行,附有木刻插图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刊于康熙己卯(公元1759年)的门应兆等人绘制的《皇朝礼器图式》。这些标准的殿刻插图书,虽然工致有余,而精力不足,但在画工和刻工的艺术评价上,也能代表一时的风尚。

  在清代初期,除了所谓内府殿版的版画图书以外,民间所刻,还是很多,并且在技术方面,超过了殿刻以上。刊于康熙八年(公元1654年)的刘源绘图、朱圭执刀的《凌烟阁功臣图像》,图版中如“虞世南”、“尉迟敬德”诸幅,造像已具有一定的典型,线条刀锋,也极见精力。其后追踪之作,有刊于康熙庚午(公元1690年)的金古良所撰、朱圭所刻,为《赏奇轩四种》之一的《无双谱》,自“博浪椎”至“庶无愧”为图共四十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上官周(竹庄)所作的《晚笑堂画传》,图中自“汉高祖、西楚霸王”至“骁骑舍人郭德威”,共一百二十人。如“汉姬”、“淮阴候”各幅,布置奇拔稳定,人物构图比例,颇合法度。这些都是清代人物画谱的典范。


  这时表现在章回小说中的版画插图,也别树一帜。最值得重视的,是长洲四雪堂主人褚人获重编的《隋唐演义》,原本出罗贯中《隋唐志传》。插图系甲子(公元1684年)古吴赵澄(字同文)画,王祥宇、郑子文手刻。自“隋主起兵伐陈”,次为周降于隋,隋亡于唐,武后称尊,明皇幸蜀,至“遗鸿都结证隋唐事”。全书共一百回,图亦百幅。其中如“清夜游昭君出塞”、“驰令箭雄信传名”诸作,细致入微,堪与明季高手并驱。他如百回百图的《封神演义》,以及刊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西游证道奇书》,内附精致插图十七幅,在清初插图小说中,也是极不易得的珍本了。


  版画插图,是有力的普及工具。一些宣传宗教和封建道德的书,这时也有出刊。如刊于康熙丙寅(公元1686年)的《文昌化书》,即所谓《文昌九十七化》,一化一图。原为游士凤所绘,由广陵汪潮重临上本。刊于康熙己亥(公元1719年)的《阴隲文图证》,绘图者是四明管石麟。这些书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古趣。刊于康熙廿年(公元1681年)的《圣谕广训》,更是一部卷帙浩繁,以插图为主的书。其刀锋的婉丽处,直可上窥万历一时虬村黄氏诸家的堂奥。


  这时在版画画谱中,继承着明季胡曰从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有《芥子园画传》,这是一部在中国饾版彩印发展中占着重要地位,在传统绘画技术方面,有极大津梁作用的书。

  芥子园,是词人李渔的别业。他曾说:“金陵别业,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画传三集,康熙中初版于南京。初集五卷,是李渔的女婿沈因伯请王概(安节)依据李流芳(长蘅)的原本增辑编次而成。李氏原本,仅四十三页,经王氏广为百三十三页。二集八卷,是梅兰竹菊四谱。从例言上知道二集成书时,李渔已经去世,芥子园也三易主人了。其中兰竹部分,是钱塘诸升(曦菴)所作。梅菊部分,是王蕴菴所作。当时这两位白发萧萧的画家,都是武林名宿。他们热情地用了三年的工夫,完成二百二十多幅,并附有各种浅说。然后才由王概、王著两兄弟增删而成。三集是附有设色浅说的草虫瓴毛花卉谱。沈因伯在画传合集的例言上说:“画中渲染精微,全在轻清淡远,得其神妙。……必须镌者以刀代笔,得其飞扬笔法,印者以帚作染,得其轻清染法,则笔墨之妙传矣。遂博访名手,十有八年,始得其人。加意镌镂,覃心渲染。间有握管所未及者,捉刀者及之。捉刀所未及者,操帚者及之。以致一幅之色,分别后先,凡数十版,有积至踰尺者。一版之工,分别轻重,凡数十次,有印至移时者。”由此可见,古人一书之成,实在是心同镂版的。


  总之,清代初期的版画,是具备着优秀的传统基础和发展条件的。但在清代统治者的封建压力下,不仅是大大地打击了戏曲小说的发展,也阻扼了版画插图的发展。遂使中国版画艺术,从明代万历的黄金时期,逐步地衰微下来,精致的版画制作,就有待于晚季了。


                  (载1956年《版画》第2期)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