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佛都云冈
·作者: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2-11

佛都云冈

 

  在印度阿旃陀石窟一千五百年纪念的今日,我们到文化古都山西大同去巡礼,去探索研究云冈石伟大雕塑艺术遗迹的造型风格、沿变关系和历史背景,是极有意义的。

  毫无疑问,印度阿旃陀石窟,对于云冈石窟无论在造型上、风格上,追溯渊源,是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印度石窟建筑艺术,经过漫长的时代,由健驮罗传到西域各国,渡过河西走廊,传入北魏。阿旃陀石窟的形制,分为支提洞与昆诃罗洞两种类型。支提洞是洞中建有佛塔,用来保藏佛骨和舍利子,塔婆也就是冢墓。昆诃罗洞意思就是僧房,是僧侣讲经和息坐的地方。在云冈石窟的造型上,便兼有这两种风格。此外表现在佛颜面上的宽额方颡、深目隆鼻,和飞天背光的复杂生动的装饰,以及一切花纹图案,都在说明云冈石窟是在我国固有的斗拱勾栏的建筑艺术传统上,又溶合吸取了印度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新创造,更加绮丽庄严,丰富多彩。使在千余年后来云冈石窟巡礼的我们,更感觉到正如周总理所说的,中印两国的交谊深厚悠久。而云冈石窟,也就永久地在标识着这样伟大的友谊。

  我这一次去大同云冈,是主要完成一个国际任务,我是陪同波兰留学生苏贝慈去的。苏贝慈同学是波兰文化部派来我国首都中央美术学院研究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生。我们这次到大同云冈去,也正是她在结束了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的实习以后的又一重要学习任务。
 
  这时正是春天,在北京已经是牡丹花开、柳絮飞棉的季节。平绥铁路的庞大机车,隆隆地拖着列车厢,飞奔地穿过满川大石的深谷和几段隧道。午夜的时候,火车驶进了山环水抱的八达岭车站。经车窗向外望,四面矗立着黑黑的山峰,岩头上蜿蜒着古长城的黑影。在电灯照耀下,看到詹天佑先生那沉毅坚定的面影。那面对祖国河山,相期终古的铜像,使我们对这位先进科学前辈,更加钦敬。在料峭的晓风中,火车徐徐地驰出了“北门锁钥”的青龙桥车站。经过商市栉比的张家口,穿越辽阔的平原,正午十二时,火车抵达了这个新兴繁荣的古代都城大同市。我们蒙大同市政府文化局的招待,住宿在大同市人民政府招待处三楼。市政府对于外宾的招待,十分周到。除了给予我们最舒适的膳宿以外,在我们勾留在大同云冈的一月中,曾指定了文化干部高同志和公安干部桂同志,时刻不离的关照我们,并给我们安排了每天由大同市里去云冈石窟的专用汽车。这一切使我们在旅途中忘记了疲倦,在实习上保证了学习。

  云冈石窟,在大同市城西三十里的武周塞。现在筑有比较平坦的公路,三十分钟就可以直达。我们乘坐汽车驶出大同市西门,穿过近郊铁路便开始沿着武周川水西北行。在这一段路上,时时可以遇到一队一队的女工,走向打石场去。几座正冒着浓烟的烧石工厂,已开出了几十辆满载了白石灰的大车,浩浩荡荡的向大同市进发。这时迎面正开来了运往农村的装了白布面粉和日用百货的卡车群。这一切一切,已足以说明,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已是开始紧张的劳动,努力于城乡物资交流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中途经过观音台、佛家湾,汽车便开始爬上武周山的断崖。在随山筑成的高高低低的公路上,紧紧依着川岸前进。初春的早晨,武周川滚波逐浪的黄浊川水,一泻千里地冲着崚嶒的冰块,向下急流。时时可以听到山崖巨石和冰块的撞击声,和川水被阻的呜呜声。随后汽车又驶上了一段陡峻的山崖,一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一面是下临川水几丈高的巉岩峭壁,不禁令人有些心悸。汽车驰过一座低低的石桥,穿过几条因了化雪形成的小形冰河,再转上山坡时,便看见无数的积雪皑皑的连峰。不久便看见了沙漠中绿洲般的云冈堡,新绿影里,已经依稀的望见在断崖绝壁上的石窟了。

  云冈石窟开凿于四五三年(北魏时代),是我国的早期石窟,已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当我们翻开志乘文献来研究这一辉煌的艺术雕刻史迹时,就知道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的重视、保护和深入学习了。据《魏书?释老志》告诉我们石窟寺创建的情形说:“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岩壁,开窟五所……”复佛法之明年,是魏文成帝的兴安二年(公元四五三年),石窟寺便是经这时开始修建。倘若这以前曾经有过石窟,在灭佛时也一定被破坏,也不可能留到今天。又据《水经注》漯水条下,记石窟寺当年的景物说:“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坻精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从这几段上,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当年云冈石窟寺是多么样的光辉庄丽了。

  石窟寺经过隋、唐、辽、金、元、明漫长的岁月,可能有些修建,但已经没有碑匾可考。康熙三十五年时,清圣祖曾经到过云冈石窟寺,并书“西来第一山”匾额。根据清代庙碑来看,知道乾隆、同治、光绪各朝,虽然都有小修,但清代封建帝王威权,已再没有保护这样远处朔方的云冈石窟的力量。光绪以来,帝国主义的势力,大举地侵入了中土。祖国的文化遗产,已是遭到了国际文化间谍的大量盗窃和破坏。帝国侵略者,对于这个艺术宝藏――云冈石窟,同样进行了掠夺和劫取。致使“石窟千孔,佛像万尊”的佛教圣迹,沦为蔓草荒烟、颓垣断壁。梵天化城,遭受了斑斑斧痕;如来金身,空余残躯半臂。解放以来,因了人民政府的明令保护,伟大的云冈石窟,才又开始了大举的重修。

  当我们的汽车停在石窟寺的山门前里的时候,首先看到的,便是巍峨的重修正殿四层楼的木架子。无数的工人,正在紧张的施工。“似帆欲扬,如翅斯倚”的高大楼阁,正在油绘朱彩。这说明伟大的劳动人民的光辉业迹,只有回到人民的怀抱中时,才能受到衷心的爱护。

  当我们兴奋地下车以后,山西省古物保养所的同志们,和云冈石佛寺主持“佛见”“佛照”二位大师来热情地接待我们。我们在云冈别墅稍事休息以后,便开始了佛都云冈石窟的巡礼。

  云冈石窟,是开凿在武周山的断崖上。现存编号的石窟,有四十余所,分布在自然形成的三段长有二三里路的山崖上。中段是佛寺正门,有山门。门里有四大天王塑像,有中殿,有正殿,正殿即编号的石窟寺。据雍正《朔平府志》说:“寺原十所,曰‘同升’‘云光’‘镇国’‘护国’‘崇福’‘童子’‘能仁’‘华严’‘天宫’‘兜率’”,现在已不可考。我们根据现时的编号,从东面山崖上的第一洞,开始了参观和学习。

  东殿群的第一洞,是印度支提洞的形式,中间有四角形的石塔。石塔的下周,左右雕刻佛传故事,但大半已经风化。天井的雕饰,是莲花飞天,周边是奏乐天人。东壁下部尚存有佛传故事两段。窟门上开小窗,门羡内是双龙盘绕的雕饰。窟门外面左上方,有牛廷翰的题名刻石,已涣漫不可卒读。这一窟的回音很大,所以就叫它石鼓洞。第二洞就是寒泉洞,是一个长方形的石窟。中间也有佛塔,制作情形和第一洞大致相同。周壁的大龛上有化佛一周,天井周边,雕有奏乐天人一周。窟外的楣上题有“山水□□”的石额,旁又有“云深处”题字。所谓寒泉,从石窟的后壁下方,淙淙自石窦流出,形成小的溪流,经过山崖、草地,向远流去。《朔平府志》上说:“迤东数武,有石窦喷水,清冽可饮,行道多籍焉。题曰‘石窟寒泉’即左云县四景之寒泉灵境也。……”就是指的第二洞的泉水。出洞向西,走过一段平坡,再转上几层石级,便是第三洞。这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一窟,也是在年代、形制各方面,最值得研究的一窟。三洞分前后两室,后室颇为狭长,外室三大门,内室一门甚低矮,看情形,洞内积土甚厚。内门正中,凿一大龛,正中交脚坐弥勒菩萨,有三十尺高。头部、胸、手都还完好,脚部已渐风化。两旁有胁侍菩萨,都有衣冠背光。根据雕刻的形制风格来看,在云冈佛像中,是最晚期。丰满的颜面和衣冠的雕饰,已是接近隋唐的风格。从写实的手法上,表现了富有人间意味的情趣,是慈祥、和悦、欢喜而又不失佛的庄严的综和。除了这三尊佛像以外,便空无所有,这显然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石窟。因此便有人推测,这石窟是隋炀帝给他父亲文帝建造的。又有人认为是辽代的作品,但从佛像上所表现的形象感觉来看,是显然不同于大同城里华严寺辽塑像的风格。第三洞外面的广场也很大,左右斜壁上凿有小窟,也已经风化。外壁正中有石级小径,可以攀沿到正中的二层小石窟,中雕交脚菩萨,左右有胁侍。窟楣是飞天,非常生动,楣上千佛三层。天井作长方形,东西壁中龛周围,也满雕千佛。小石窟的左右,有塔形的方石柱,平分三层,也满雕小佛龛,似乎是从前做为飞楼的支柱用的。现在日晒雨淋中,已涣漫不可辨识。三窟的正面上部,是壁削的悬崖。在悬崖上,东西间隔为十二个方柱孔。这些柱孔,都是经山崖的绝顶开始凿空,中止在一定的水平线上。而在柱孔的上下,又有整齐平行的椽眼的双层痕迹,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这说明第三洞的外形,似乎在当年时,有过钜形的木构建筑。从文献上来考察,《高僧传》记:“释昙曜以元魏和平年,任北台昭元统,绥辑僧众,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原通乐寺,乃在大佛殿东,碧霞洞稍西。今就三洞的外形来看,很像过去是飞阁飞楼的痕迹,是不是这里就是当年昙曜和众僧译经的通乐寺遗址呢?那么为什么是没有完成的洞窟,而又是隋唐风格的雕像呢?一时还不容易得到解答。走出第三洞再向西,有一个未曾编号的小洞。窟室两柱分三间,几乎全部风化。上开三个小窗,题有“碧霞洞”石额。再向西便是编号的第四洞,该洞原来是和第三洞平行的,后来经过崩陷,被山石沙土埋去了一半,现在仅只可以看见上部。分东西两洞,东一洞,中作塔柱,柱的四面有主佛,各有胁侍。天井满饰飞天,四壁除分布有小龛外,也完全是雕刻的千佛。雕刻的风格是云冈的晚期,惟有天井上的天人,姿态很是活泼,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出洞转下山坡,东段群至此便告终止。下山再沿着曲曲折折的山径,向上攀登,可达到一个龙王庙。但现在当中所供的神像,是一个女像,根据庙的建筑砖瓦花纹来看,是明代修建的。再上便是通到冈后的山村的小路,正有来来往往的肩挑和驮运的行人。

  由此向西,便是石佛寺的正殿部分。第五窟在正殿的东院,就是大佛殿,也叫“大佛阁”。石窟的地形作八卦形,里面是用原石雕出的一个五丈五尺多高的趺坐大佛。大佛双手合拢,盘两膝,全身饰以赤金。左右胁侍各一,稍后又胁侍各一。窟内风化的很厉害,壁间雕像,有的已不可辨认。洞口券门左右,雕菩提树各一株,树顶上刻有飞天。窟楣左右,刻有极英武的戴有翼形帽的武侍,下部也已风化。大佛正座下,有复洞可环通,很黑,必须秉烛以行。窟前修有四层楼的窟檐,东边有楼梯盘旋可上。游人凭最上层楼的木槛,正与主尊大佛的面部成平视。窟内上窗左右,刻有驮在白象身上的五层塔。上窗券内作千佛及小龛。窟门内,上面佛龛两层,每层八龛。窟下部,多中佛龛,像多对坐。窟顶满雕飞天。大殿内外,有清代重修碑数座。顺治八年(公元  )间,总督佟养量碑,在门右。正门悬有佟氏题“大佛阁”匾额。其院内左右,后来并建有禅房。第六窟,是石佛寺的正殿,正对山门。门额上题“石佛古寺”。门左右有钟鼓楼二座,门前有石狮和旗杆,山门内左右塑有门神,面颇威猛。再进是过殿,左右塑有四大天王像,皆近世制作。

  根据门右十二年碑说:“……金装佛像,丹护东楼,以迄过殿,无不焕然一新。”其右是光绪二年(公元  )募修碑。西墙下又嵌有明代万历癸丑(公元 )进士宣城吴伯与游石佛寺碑。小引上说:“石佛寺创自后魏拓跋氏时,以定伯之猛力,仰冈壁之清华,结构历七帝百余年,神峰遍石佛二十座。盘空数级,梯石数盘,似帆欲扬,如翅斯倚。金人错其虚臂,蕊宫蔚于高天。奇树映楼阁以葱茏,丹青并异卉而冥密。断鳌不足比其纷披,操蛇不足异其转徙,梵天化城,不足穷其高。……”又有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  )碑,说明自乾隆十七年(公元  )修路立石以后,续建殿堂回廊、碑坊、乐楼,并金装佛像、重整御题和丹青两壁、彩画栋梁的工程情形。这些文字记载,都是研究石佛寺历史沿变的好资料。第六窟的前面,也修建有四层的窟檐。其最下一层,正对着山门和中殿,这便是古石佛寺的主殿。殿内两壁,有清代重修时所描绘的壁画。窟门左右,刻有塔形石柱,下饰以青狮白象座,年久风化,后又饰涂白垩,加以彩绘,殊失原来精神。殿内正中,悬挂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西征回銮过大同,于十二月十一日,幸云冈石窟时所书“庄严法相”的匾额。左右配有齐德礼写的“山色随云秀,佛灯共日长”的楹联。第六窟是如来洞。窟洞成正方形,各边长四丈五尺。窟洞中心,用原石雕出了长二丈五尺的柱石上承。石柱作上丰下削的八棱形,也是印度支提洞的形式。石柱上的雕刻分上下两层,刻释迦文殊普贤及十大弟子。上层的四隅,作九层塔形以代柱,上承佛疃。其上层坐佛四尊,龛的下方,刻释迦应化事迹。东壁下用连环图的形式,表现出了佛传故事。尚可辨认的东壁有释迦少时在宫中 娱乐图,请求父王允许他出家图,对于病、老、死的悲感图。南壁所刻,有释迦路遇沙门图,妃女入梦图,释迦夜间骑马踰城出家图。图上刻着太子身后,有一人手持一伞,太子隐藏在伞盖之下。他骑的马蹄下,有四大天神作捧抱形。意思是说,释迦偷偷骑马踰城出家,不愿使马蹄声惊醒别人。其他佛传部分已完全风化,不能辨识。惟见佛像故事上沿皆作忍冬藤连续花纹。窟门两旁,雕出怒目金刚。窟内四壁,作无数小龛。惟皆都经过后世粉饰,已大失原意。这一窟,在方石柱前后左右,也是满雕了释迦的平生事迹。充分表现了佛的降生、父子问答、踰城出家、鹿苑说法等等场面,并且把殿堂城舍,异树珍禽,以及牛头马面鬼怪之面形,都作了有韵律的布置。石柱后面,佛龛上三间盘龙纹窟幔,更是夭矫多姿,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第七窟,即弥勒殿,在第六窟正殿的西院。前面亦有窟檐,与第五、第六两窟的窟檐相连,梯栈萦回,栏楯雕剥,是一气呵成的石佛古寺的主体的重要部分。殿内石窟作长方形,分内外二室。内室上下两层大龛,上龛三像,左右胁侍各一,下对坐二像。窟门内上雕刻着六美女,姿态婉妙,衣着轻盈。门券内有金刚,其上左右有三首佛。天井作卄字形格,格间饰飞天,四边化佛一周。门券上楣作飞天八人,上窗券内刻婆罗树,四棱有立佛。东西两壁的佛龛帷幔,雕饰手法,极为精巧。有帷幔半悬的,有绣带轻飘的,都是柔软生动,并不给人以石刻生硬的感觉。外洞风化很大,壁间约略可见龛楣。左右壁下,内角各开一门,一门通正殿第六窟,一通西面第八窟。左右壁则满饰千佛。据文字记载,窟外原有匾额:“西来第一山”,是顺治四年(公元  )兵部尚书兼都御史马国柱题,今不见。第八洞,名佛籁洞,窟上口悬有佛籁洞匾额,看情形似后人整修时所改装。第八洞和第七窟是形制大小相等的洞,看来像是同时修建的一对洞窟。洞分内外两室,外室也有木构窟檐。外室左边有门通第七窟。正门左右有力士像。像的上部,左面是一个三首八臂的坐着牛形兽的佛像。右面是五首六臂,坐着口衔小珠的猛禽的佛像,券底更布有飞天。牛和猛禽形象,雄健俊美,浑朴中有矫健。猛禽当是在佛经中叫做那罗延夫的灵鸟,而制作的手法,充分流露出了汉代传说的雕刻艺术的风格。同时,佛容的慈祥和刀法的圆浑,也充分说明了当时雕刻巨匠们的艺术成就。洞内各壁,几乎完全风化。正中一大龛,佛像经过后代装塑粉饰,原来的形象,已经看不见了。内门左右,有双枝莲花,楣左右更有舞人四人。这些植物图案,是新型的创造,它与西域艺术的东渐,是有密切联系的。

  在佛籁洞以西,五窟并列,编号为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五窟名“五佛洞”,俗名"五华洞"。窟内的佛像皆经过后世粉饰,看来彩画驳剥,全失雕塑原意,已毫无艺术价值。五洞的窟檐楼阁,旧已摧毁,今仅有遗痕可数。第九洞为长方形,有内外两间,深五丈,高约四丈。内室有三丈七尺高的大佛,坐于台上,座下复洞可以环通。內窟中开大门,为四阿屋顶式。券内左右有持戟武夫雕像,门上开大窗,左右饰塔式柱,柱分五层,每层中刻舞蹈小儿二人。内壁各雕刻一立像菩萨。内门上穹左右,刻婆罗门二。外洞前为列柱,四面雕像,下承柱础。左右壁都是两层佛龛,其下刻佛传故事。北壁正门左右,各一大龛,施有柱头幔楣,洞顶饰飞天及伎乐天。该洞与第十洞也是对洞,两壁之间有小门可通。外室中立着清光绪间,兴和信士装金绘彩的碑记。第十窟,布置略与大佛阁同,而规模较小。正面刻一趺坐佛像,手托钵盂,东西有菩萨坐像。门券内及内门旁,有手持金刚杵戴翼状帽的门神。门内外楣边,刻出极精致的忍冬藤图案花纹。门楣上长龛一列刻出如来七尊。门上开一窗,中饰千佛小龛。南壁右面有降魔成道图,东壁有难陀剃度图。主尊须弥座下,亦有复洞可通。内壁雕饰两层,下层刻大型供养人,上层刻飞天。天井作供养佛和飞天。外洞左右壁皆布置佛龛,龛柱作塔形,左右有胁侍。门左右各一大龛,佛垂脚坐椅上。上窗左右亦各一龛,佛作对坐说法状,窗左右刻五层塔。每层作二龛,每龛中一坐佛。门边各一供养天,拱手,头顶一凤鸟。正中內窟门楣,作须弥山形,刻鹿王本生故事。第十一窟,也是支提塔洞。中作四面佛塔柱,塔分两层,上层约占高度的四分之一。下层正面刻大立佛,左右两胁侍菩萨。上层正中一交脚坐佛,两胁侍。左右和后面,都刻出立佛,惜塔形风化。佛像经过泥塑整修,已失原观。东西壁上层作双龛,刻出立像。东壁上小佛龛很多,间饰千佛,颇为壮观。西壁中段作屋顶帷幔,雕出立佛七尊,面容肃穆,衣纹飘举,是这一洞的最精处。门上开窗,券内满饰小龛及千佛。东壁上段,有太和七年(公元四八三年)八月三十日,邑师法宗与邑中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合力凿造石庙形象九十五躯及诸菩萨的铭记。从这二十几行的文记中,就可以充分说明它的制作年代了。外洞东壁,现存大小九龛,刻镂至为精妙。西壁中龛一胁侍,肢体婀娜,衣折生动,亦是精制。第十二洞窟,形制与九﹑十两窟相似。其本尊坐高坛上,左右侍立菩萨四尊。其下一大佛龛,惜皆经后世补塑。窟的东﹑西﹑南壁及天井,大体还是原刻,惟下部也多经修饰。内壁分两层作佛龛,龛外累累刻出飞天佛,看来极为丰丽。其下有牵骆驼的喇嘛供佛之图。门拱腹内刻双龙相绕,生动雄健。左右刻仁王像,西面的唯胸部以上尚存,面形英武有神,惜也经过修补。前室刻出塔形两支柱,下有柱础,分为三间。上开窗口,内左右各一佛龛,左右壁雕塑最精。西壁面分两层,下层一龛作山岳形,其下作众善浴佛之图。东壁下龛作二佛对坐说法,其上作佛殿样。八角柱上有大斗承梁,梁上再作人字拱,旁作凤凰二。屋顶为四注式,刻出瓦葺模样。大栋两端附有鸱尾,中央安迦楼罗,左右置火焰形,屋角各有舞凤。天井以奏乐伎六人做为斜梁支柱.所奏乐器是法螺﹑长鼓﹑排箫﹑琵琶﹑三弦﹑竖琴等。藻井以莲花飞天满饰,意匠奇特,结构缜密。內窟门亦作奏乐天人,左右塔形柱上各立一孔雀。窗口内边,用葡萄藤作图案,其中并饰以各种飞鸣姿态的长尾雀,是云冈二方连续图案中的结构最精的。第十三窟,是五佛洞中最庄严的一窟。内作大弥勒菩萨,高约五十尺,赤脚交叉坐方椅上,下承莲座。其宝冠直接与天井相接,面已装金,颇为伟大壮严,其背光为后世改修。西壁亦后世加塑,南壁中段作立佛七躯,其他壁面满饰小龛及千佛体。天井中奇妙地雕刻了双蟠龙和忍冬纹样。窟内下层,作大型供养菩萨,也已风化不完。洞外左右有胁洞,门上有小龛四,皆后世所增,其右上一佛龛。天井饰二飞天,长带翩跹,颇富风趣。

  由这里再向西走,十三洞与十四洞之间,还有一大洞,因为早已风化净尽,并未编号。至此两边有山岩伸出环抱,又自成一段,当日木构痕迹宛然可见。第十四洞是前后殿堂式的千佛柱洞,外内各方柱两列。前面的方柱已倒塌,略可辨认。内殿仅存东面一柱,四面遍雕千佛体,内殿后壁佛龛无存。左右壁,佛龛各存三龛。前室东西壁刻层层佛龛,大体分七层,其三﹑四﹑五层较为完整清悉。西壁中央第四层刻二佛对坐大龛,左右有胁侍立像。第三层刻香炉供养菩萨八躯。其五层作三佛龛,中龛楣饰有波斯影响的花鸟图纹。在四﹑五层左右角,各雕出单层塔形,层层直上相叠,每塔各坐一佛。窟顶周围小龛一周。这一洞已大半露天,日渐颓圯。过此向西便是十五洞,即万佛洞。洞平面方形,入口处开上窗,外壁已风化破坏,但尚能看出千佛体影子。洞顶天井以莲花为中心,周围雕出夭矫的浮雕盘龙,非常生动雄健。山壁上下各凿一大龛,下龛两佛对坐说法,上龛是坐佛,左右有胁侍。其余壁面满饰千佛体,东壁二中龛并列,西壁雕大小佛龛三层。这一洞最值得注意的是西壁中层龛楣,作奏乐飞仙的浮雕,姿态婉丽,彩带飞舞,颇极往来天空、倏忽自由之致。其上更雕出一对狮子守着薰炉,左右更饰水草乳鸭游鱼的浮雕图案,是云冈图案纹样中所仅见,颇富汉代画象石的风趣。予爱其伎乐天和水草乳鸭的制作精致,费了两天的工夫,亲手拓了几幅墨拓,佛见上人的具体帮助也是值得感谢的。(五华洞的雕塑风格,是比较晚期的龙门风格,佛像身形,与初期显然不同,因此也有人认为是都城迁出大同以后的制作。)

  沿着陡削的山崖,再向西走,便是所谓昙曜五窟。这五个大洞,从各方面来看,处处都代表着北魏云冈早期的风格。我们现在虽然在文献上不能明确指出《魏书》上所记的“昙曜自中山被命赴京……开窟五所”的具体洞窟。据一般研究雕塑和喜爱考古的专家们的钻研比较,就把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认定是最初昙曜所开凿的五所。凡是到过云冈石窟的人,我想一定是同意这个看法的。所幸这保存了早期风格的五窟,并没有经过后世涂泥彩绘的浩劫,还能保存了原来的雕刻风韵,和北魏的石窟造像的特点。

  第十六洞,是立佛洞。窟是平面椭圆形,就后壁雕出通肩大立佛,佛的大脚踏着莲花座。左右壁上作大小佛龛甚多,其中二佛并坐说法一龛,慈容端穆,衣纹遒健的是北魏特质。外壁一大胁洞,虽是后来凿制,却刻工极精致。门洞内上有三佛龛,中为坐像,两边是交脚坐像,各有胁侍。左右又各一龛,亦坐像。该窟主尊自胸部以下已残缺风化。天井和周壁的千佛体,也大半崩塌,惟东壁龛楣雕出飞天两身,姿态是典型之制。

  第十七洞主尊是交脚菩萨坐像,高五六丈,座下方椅,遍刻浮雕。主尊的鼻部已残损,左右今亦不存。宝冠高与天井相接,佛像庄严魁伟,是云冈石窟中很特出的一座。这样强烈有力的表现,只有在云冈早期的窟洞中,才能看见。左右壁上有大佛龛,坐立各大佛一龛。在胁龛大佛的顶上,雕有繁复花纹的围幔式的栱楣,楣间天人肢体丰满,姿态飞动,衣纹生动舒畅。窟内壁上部满饰小佛龛及千佛,下部几全部风化。窟外壁上部,亦满饰千佛。

  第十八洞,这是所谓昙曜五洞中最伟丽的一洞。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强烈的独创气息。它比十七洞的规模更大,当中是一尊大立佛,体躯单调的像圆柱一样的浑沦,但看起来却是充满着生命的感觉。佛袈裟是印度形式,在衣纹上满雕千佛小体。在佛面的眉目之间,填描绿色,与朱红的袈裟相映,给人以庄重的感觉。更加在主尊和胁侍的面上,都用石青描出显明的胡须及眉毛,配以釉陶制成的眼珠,更觉目光炯炯,威猛逼人。大佛的背光,一直通到窟顶。左右各有胁侍立佛一尊,姿态非常端庄。比之十九洞威严之感虽然不如,但丰满的躯体,在从紧紧的缚束着的轻微衣纹中,表现的肌肉感觉,非常真实。在大佛与胁侍中间,即在大佛的左右肋下,更有小型的两个胁侍菩萨。左面的一身,面容和宝冠都还完好。其上在洞壁上,雕出了十六大弟子像,可惜已一半风化。其左下仅存一比丘僧的头部,面容表现的十分虔诚。又一着红袈裟提净瓶的比丘,无论衣折面像,雕刻的手法,都能给人以舒穆的感觉。在胁侍的顶盖上面,有较大的龛,龛外壁面亦满饰千佛。这是云冈初期的代表洞窟。窟门内西壁上,有刻石一方,题曰大茹茹,每行约十字,共二十余行。今可辨者,已不足二十字。茹茹是古北狄族,是东胡的别种。初号柔然,后亦称“芮芮”,初属拓跋氏.其强盛时,疆域之大,西抵焉耆,东及朝鲜,北穷瀚海,南临大碛,后为后魏所破。按当时“茹茹国”竟至云冈雕佛祈福,亦可见云冈早就是东西知名的盛地。

  第十九洞,是趺坐的大佛洞,面容浑穆端肃,目睛正视前方,表现了佛的思想是充满了苦修的、自信的精神。窟洞作椭圆形,整个的空间,几被大佛完全占去。大佛的下颚和鼻部,已经残破。全部袈裟,从肩下已全风化。洞壁除主尊背光以外,编饰千佛。洞门上开有大窗,窗左右有立佛二尊,着通肩袈裟,面见慈祥,其一以左手抚一婴孩。孩蹲一足合掌,诚心可见。壁的下部,西面饰有塔婆及小龛.东壁下有二龛,未完成,似为后补。洞门内左右各有中龛。东龛尚完整,佛趺坐,左右有胁侍。西龛已崩落地上。洞门券下满雕千佛和小龛,洞外壁及窗口券内,亦满布千佛。洞外壁左右有大胁洞,左右斜对,各一门一窗。今西洞已崩落,门窗亦不可迹寻,佛已露天。东洞门窗尚完好。西胁洞中的坐像,后有圆光背光,坐方椅上,椅面有后期雕的男女供养人群像,面形衣着极似顾恺之的人物形象。洞内北壁一立菩萨,高约一丈,面容和衣饰的风格,似为稍晚期的补雕。东胁洞内,饰小龛及千佛,早期、晚期的风格都有。

  第二十洞,是露天趺坐大佛洞,似原有木构殿堂,今已残损不可辨识。佛容端庄,亦有胡须,不像画的,是从原石雕出。背后雕出大的圆光和背光。在莲瓣形的圆光上,雕出化佛一圈和火焰形纹。在背光上,分明地雕出一层一层的供养人﹑化佛﹑火焰形。在背光外,再雕出飞天一周和供养人一周。背光圆光的纹饰,繁复生动,袈裟衣纹花饰,雕刻婉丽遒健,的是北魏早期风范。左右各大胁侍一人。又左右胁侍菩萨各一人,惜大半崩毁,西胁仅存足部,赤足站莲座上,两胁侍菩萨仅可辨出足部。东胁侍菩萨原有地神以手托其足,约略可见。疑左右胁侍亦各有胁侍,惜外沿崩毁,不可复寻。大佛座下,有复洞可通,亦多崩陷,不可攀登。这一洞的外部窟檐已全部崩落,致使主尊半露日光中,数里外即可辨认,是云冈石佛的代表。参观和访问云冈的人,都愿意在大佛的脚下,摄影留念。可惜在大佛的前面,满布了崩落的雕像。荒烟蔓草的瓦砾堆中,还有不少的千佛体和飞天的精致雕石,这是有待于当事者的收拾整理的。

  由二十洞再向西走,山崖更陡,转上一段斜坡,便是二十一洞。第二十一洞,是晚期的洞,中作五层方塔。塔正面每层都有屋檐,六柱分为五间,其上一层用人字斗拱。每间作一佛龛,亦有龛楣。第一层中为两佛对坐。塔的四面,刻饰相同,洞内四壁作千佛体。门上左右开二小窗,洞券内雕小龛及塔形龛,其西券壁作中龛一,坐佛左右供养人四,惜头已残失。洞外壁有大小佛龛,其左有字额,高不可读。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洞的东外壁的一小龛内,有释迦骑象出行图,后有伞盖相随。其前有猛虎行场之戏的行列,有爬竿和凫水等姿式。后部原有题字,今不可辨。在字迹的两边,又有图案风的花树雕出。这一小龛的内容,非常精彩,这是访问云冈的人,不太注意,就容易看不见的地方。

  二十一洞以西,密密的一些小洞窟已排号至四十几号,大半都是比较晚期的制作。有一龛,龛外壁上,有太子出生图连环浮雕,今尚有四段可以辨认,就是太子降生、夜乘天马出城等,疑原图尚多,已尽风化。其三一洞﹑三二洞之间的壁上,又有浮雕的佛在菩提树下说法图,也是一幅精彩的构图。 


                                                                       (1955)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