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郑燮(中)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6

郑板桥的思想

(一)


  十八世纪末叶,在清代历史上说,正是所谓康乾升平之世。这一百余年中,清廷已经稳定了它对全国的统治,在文治武备方面,都达到了全盛期。在武备方面,全国各地归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在文治方面,尊儒崇经,提倡理学,开科取士,举博学鸿词科,由国家之力编辑图书。编纂了《康熙字典》、《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佩文斋书画谱》、《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书籍。其中尤以康熙朝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朝的《四库全书》最为收罗丰富,卷帙浩繁。又开办了如意馆,任王原祁、王翚、冷枚、焦秉贞为绘事总裁及内廷供奉。并雕镌印刷了《南巡盛典图》、《万寿盛典图》、《耕织图》、《平台湾三十功臣图》、《平廓尔喀十五功臣图》以及《避暑山庄图》、《圆明园图詠》等巨制。这段时间,从表面看,大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都已经平息,出现了承平的局面,但这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处于末期,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全都暴露无遗。国内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作为市民阶级的力量还很微弱,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以与封建主义相抗衡。在暴戾淫威下,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几经起义,都被捕灭诛戮;而有着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也还没有摆脱孔孟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仍然在歧路上苦闷、彷徨。
清代对于知识份子的愚弄,较之明代,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接受明代统治的教训,入关以来,就施用镇压和怀柔的两手,想用威胁利诱手段,把天下文人一网打尽。在开科取士的同时,又遍张文网,大兴文字狱,销毁禁书,以钳制思想。一般文人,震惊于当时的封建淫威和受了高官厚禄的引诱,消失了和专制统治斗争的勇气;许多人为虎作伥,甘做清廷统治的帮凶;有的则明哲保身,逃避现实。

  板桥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他社会地位的改变,板桥一生思想的发展,是经过了三个阶段。他的青年时代,当时清入关还未久,国内矛盾尚十分尖锐,他个人又缺衣少食,生活困窘,四处奔波,受尽了社会的揶揄。政治的压迫,境遇的坎坷,使他思想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反抗。他的进步思想,也极受着父辈和师友的影响。从他老师陆种园先生留下的两首诗看,其思想性是明显的。无论是“十万横磨刀似雪,尽孤臣一死他何怕,气堪作长虹挂”的《吊史阁部墓》,还是“吾辈无端寒至此,富儿何物肥如许”的《赠王正子》,都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思想情绪。这种民族和阶级的反抗精神,就不能对板桥没有影响。

  中年以后,社会的情势已有了改变,板桥自己也不得不通过科举以求得发展。为了考取功名,与现实妥协,对封建政治产生了幻想,企图通过仕宦的路,去实现自己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伟大抱负。“四十科名,五十旃旌”,取得功名之后,十二年的县令生涯,却徒使他增加了混世的阅历和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在《宦况》一词中写道:“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催人妆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救民的壮志已灭,理想的憧憬早逝,很快,他的幻想破灭了,认清了清廷没落腐败的实质,识破了社会险恶虚伪的世情,于是便挂冠去官,远离尘世,进一步发展了他那“不同为恶”的浓厚遁世思想。尽管板桥的思想是经过了一个“之”字形发展道路,但作为封建时代末期的知识分子,板桥是达到了他的时代和阶级为他提供的尽可能高度的思想成就。他愤世嫉俗而又悲天悯人,对封建腐朽制度和思想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对苦难人民给予无限的爱怜和同情。这种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着他的一生。

(二)


  板桥一生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板桥以怪闻名,书怪,画怪,脾气怪,更重要的是思想怪。这就是说,板桥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板桥最可贵的地方。应该说,板桥对于清代国运的垂危,社会的黑暗腐朽,始终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板桥贫儒出身,青年时期生活的贫苦,仕途的坎坷,使他对个人的前途失去信心,对封建科举制度绝望。他三十岁时写的《七歌》诗,以深挚的感情,白描的手法,慷慨悲歌,表面看是写自己不幸的身世,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在著名的《沁园春?题恨》词里,他说: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对个人境遇的愤懑,对世俗丑恶的鞭挞,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种种思绪,交织于他一身。

  板桥亲身看到民间受苦受难的悲惨情况,他同情他们,怜恤他们,憎恶造成人民颠沛流离的不合理社会。他的《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是描写人民悲惨生活的史诗。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

   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

   天荒虎不饥,肝人伺岩阻。豺狼白昼出,

   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不堪充虎饿,

   虎亦弃不取。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

   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

                     《逃荒行》

  “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

   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

   念我故妻子,羁卖示南庄;圣恩许归赎,

   携钱负橐囊。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彷徨;

   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摘去乳下儿,

   抽刀割我肠。其儿知永绝,抱颈索阿娘;

   堕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

                     《还家行》

  “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十之三,

   畜食何可量。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

                     《思归行》


  这便是板桥当时亲眼看到的社会情形。人民颠连涂炭,流离失所。妻子儿女卖光了,自己也饿得皮焦骨折,虎也不堪充饥。“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这写实的悲惨描写,使我们不忍再去想象。逃荒回来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从前卖出去的妻子,还准许拿钱去回赎。这离合造成的痛苦,蕴含着无尽的辛酸和悲凉。

  板桥的《悍吏》、《私刑恶》诸诗,又都是直接指控封建统治罪恶的作品。在《悍吏》一篇中,他以悍吏为题,以豺狼为喻,喊出“长官好善民已愁,况以不善司民牧”的悲愤呼声。在《私刑恶》一篇中,描写了掾吏惨掠取钱、淫刑百出,人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惨情景。“官刑不敌私刑恶,掾吏搏人如豕搏;斩筋抉髓剔毛发,督盗搜赃例苛虐。吼声突地无人色,忽漫无声四肢直;游魂荡漾不得死,婉转回苏天地黑。”人民是被逼迫铤而走险,无辜群众也受到牵连。“本因冻馁迫为非,又值奸刁取自肥;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累累妻女小儿童,拘囚系械网一空,牵累无辜十七八,夜来锁得邻家翁。邻家老翁年七十,白梃长椎敲更急。”对于悍吏的淫威,连上天都感到惧怕,“雷霆收声怯吏威,云昏雨黑苍天泣。”

  板桥憎恶那些亡国败身的昏君佞臣,也痛恨残民害物的贪官污吏,却歌颂那些能够体恤人民疾苦,政事比较清明的官吏,板桥现身说法,自己就奉行一条致君泽民的清官路线。他说:“吾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又论自己的诗文说:“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又说:“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又要求自己的诗文,“与于圣贤天地之心,万物生民之命”。板桥是贤人政治的倡导者,他在范县、潍县任内的施政,仍然是孔孟修齐治平的治世方法,想用黄老政治,去实现尧舜化的理想,与民休息,使人民生活乐康。但是,生当封建社会末期,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板桥处在极端的矛盾和迷惘之中。他急人民所急,痛人民所痛,但是又找不到救世济民的途径和方法。他的入仕和去官就说明他思想的这一段发展历程。板桥是无法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宏愿的,正如他在《思归行》诗内所说,“如收败贯钱,如撑断港航”,清代的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

  板桥是亲眼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目睹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情况的,当然他也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但他却不敢道出专制帝王的罪恶,只说是天意,或推在胥吏身上和人民的自我命运里。“胥吏以惨掠取钱,官长或不知也”,“呜呼长吏定不知,知而故纵非人为”,这是有意为官吏回护,又是明白说出的反语。“圣主深仁发天瘐,悍吏贪勒为刁奸”,“臣也实不材,吾君非不良”,这是有意为皇帝开脱,是不得已而言之。

  在板桥集中,还有一些颂圣的话。他在《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一诗中说:

  “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豳民,

   我朝开国于今烈,文武成康四圣人……”

  他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皇帝比作西周的文武成康。

  又在《君臣》一诗中说:

  “君是天公办事人,吾曹臣下二三臣;

   兢兢奉若穹苍意,莫待雷霆始认真”。


  宣传圣人德配于天的思想,把皇帝比作替天行道的人,要臣民兢兢小心地奉若穹苍。并说要尽好臣子的职责,等到触怒了雷霆才去认真办事就晚了。

  又在《真州八首》中说:

  “霂霂圣世唯霑块,猫虎先型有赛祠,

   野老何知含哺乐,优游化日向来迟。”

  说人民不知含哺之乐,认为正处于有道明君衣冠礼乐的圣世。

  这些诗句,反映了板桥忠君的封建思想,但处于当时的情势下,又是不能不这样写的。我们应该知道,聪明的板桥,虽然亲眼看到了人民的涂炭,但也亲眼看到了“一字丢官,二字处死,三字凌迟”的残酷的文字狱的严酷事实。在他的《历览三首》中,就曾经借评述前朝旧事抨击了冤诬英才、钳制思想、致使人民不敢开口的文化思想上的统治政策。受着阶级的和时代的限制,板桥是敢怒而不敢言的。这种明哲自爱的思想,在他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中说的最明确。

  “且国将亡,必多忌,躬行桀、纣,必曰驾尧、舜而轶汤、武。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百姓莫敢言喘,放翁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故杜诗之有人,诚有人也;陆诗之无人,诚无人也。杜之历陈时事,寓谏诤也;陆之绝口不言,免罗织也。……”

  板桥一生,无论立身,处世,还是为官,都是清明廉洁的。他深受儒家仁义思想的熏陶,奉《六经》、《四书》为圭臬,努力去阐发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以为终身读不尽,受用不尽。他努力按照封建士人的最高规范来要求自己:他的为人是去浇存厚,恤贫怜寡,仁民爱物,刻刻以天地为心;他的为官是通性达情,务实辞名,关心民瘼,以期泽加于民。正因为这样,他也最看不起那些借读圣贤书极力钻营以追求个人富贵权势的人。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他更痛恨那些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板桥诗文书画中那些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的作品,无不表现出板桥思想的爱憎好恶。

  作为文学家、书画家的板桥,以着他的直率,他的朴实,他那具有民主主义的先进思想,他的对黑暗社会的无比仇视和对人民的炽烈的爱的感情,对新的生活的挚着的追求,他赢得了人民的热爱和尊敬。他虽时时想救生民于水火,但苦于寻不到一条真正救国救民的路。他曾设想要回到中古的小农经济的理想时代去,但这在当时土地兼并、捐税苛杂的社会现实中是不能实现的。他也曾想通过仕宦的路去解民于倒悬,但他毕竟是一个封建官吏,既使他是循吏,是清官,也仍然站在和人民对立的立场上,去为圣主牧民,去谋求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处于崩溃前夜的清王朝,在表象上还是强大的,有力的,因此,他拗不过他所憎恶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在封建统治的高压政策下,在封建的压榨和商业资本的错综的意识形态下,他迷惘了,妥协了,产生了消极的遁世思想,不得不苟安地屈服在封建统治的淫威下。他只有傲骨而没有劲骨,在遇到当头棒喝的时候,不能够拔剑而起,挺身而出,进一步地理解人民,依靠人民,去正视现实和改革现实。只是抱着“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的洁身自好的思想,憧憬在个人品行的自我完美和沉浸在艺术的王国中。或者在扬州倚醉竹西,泛舟红桥,去做那永日之欢和及时行乐;或者迂曲至高邮去欣赏那殷红的柿叶和品尝那四片腮的鲈鱼;或者闭门只是栽兰竹去尽情领受那城市山林的乐趣,过着与世无争的幽闲生活;或是日日挥洒把愤世嫉俗的激情寄寓在修竹丛兰的画幅之中……。于是,板桥在这样矛盾的苦痛的心情下,便完成了他所歌颂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的“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了。

(三)


  板桥对苦难的人民给予了无限的爱怜和同情。他深深地觉得官吏统治者的可恨,人民群众流离失所、转入沟壑的可怜,但他找不到三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根本症结在哪里,无论政治上、经济上也都找不到解决现实根本矛盾的方法。他仅只在感性方面有了初步的同情,而在理性方面不能提到思想高度去认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他不能进一步和人民站到一起,掀起群众的斗争热情。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意识,永远在袭击着他,永远给予他极大的苦痛。他的诗,他的书画,他的一切,就十足地体现了这种不可调和的烦恼情绪。

  他对人民的体恤爱怜之情,无时不体现在他的言行和作品之中。

  他在《寄舍弟墨第一通书》上说:

  “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辄曰:彼何人也,反在霄汉;我何人也,反在泥涂。天道不可凭,人事不可问。嗟乎!不知此正所谓天道人事也。天道福善祸淫,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理也,又何伤?天道如此,人事即在其中矣。”

  这里板桥阐述了对富贵贫贱的看法,虽然仍在讲天道,但实际上,却是把天理和人事联系起来,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慨叹,论述了“天道福善祸淫”的道理。

  板桥是有着前进思想的人,那些宫廷画家如王原祁、董邦达辈是不能和他相比的。他看到在现社会的制度下,人民被束缚得越紧,反抗力就越大,他深深地懂得人民经受的苦难,觉得人民应该同情和需要恩惠。那些悲世悯人怜贫恤寡的思想,在他全集的诗词家书中,随处都可以看到。

  板桥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的思想,充分地表现在他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

  “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得风水力,成进士,作宦数年无恙。是众人之富贵福泽,我一人夺之也,于心安乎不安乎!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骐驎小叔祖亦安在?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以相连续,此后便好来往。徐宗于、陆白义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征逐者也。犹忆谈文古庙中,破廊败叶飕飕,至二三鼓不去;或又骑石狮子脊背上,论兵起舞,纵言天下事。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凡人于文章学问,辄自谓己长,科名唾手而得,不知俱是侥幸。设我至今不第,又何处叫屈来,岂得以此骄倨朋友!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賙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从这里我们看到,他做官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薪俸去散发给家乡贫苦的亲戚和旧时的朋友。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清史列传?郑燮传》中:

  “尝置一囊,储银及果实,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在潍县遭到天灾的时候,他又拿出自己的薪俸,倡修城墙,以工代赈。《兴化县志》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可见他的薪俸,也都随时散尽。无怪乎去官之日,是囊橐萧然、两袖清风了。

  他对贫困家族和寡妇孤儿的困难处境十分体谅,想得也非常周到。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板桥又有重农重劳动的思想。他认为农夫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他告诫家里人要好好对待佃户,也嘱咐家中妇女,精习舂揄蹂簸之事,用心学针线,主中馈。表现出他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善。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持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

  又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最后说: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盘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虼蚤出。”

  余曾见有板桥手写中堂一帧,曰:

  “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桑蚕苦,女红难,得新捐故后必寒。布衣暖,吾家所南先生句也。桑蚕苦一首,汉时歌谣也。后先相去二千余载,然以明之诗配汉之歌,铢两钧石,略无不足,岂非气醇而意古乎?可知文章不以时代限矣。”

  板桥这些思想,虽然也有些高自位置的成份,但他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体恤之情,是真实而可贵的。

  板桥是有着启蒙民主思想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使他立志救世济民。但他的思想仍然脱不出儒家忠恕仁爱的范畴,他的理想也只是空想。他不能根本改变人民的悲惨处境,也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封建社会矛盾,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对苦难人民的真挚同情,却一直受到人民称道。

(四)


  板桥的仁民爱物、救世济民的思想和现实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产生了深深的矛盾,当他的思想感情矛盾得不可开交、思想无处寄托时,便歌咏出:

  “眼底浮云真幻化,杖头芒屦自迢遥。”

  这句子中,表现了浓重的出世思想。当我们打开他的全集看的时候,无论是诗词歌曲,几乎都是弥漫了这种出世哲学的氛围。他鄙薄富贵荣华,他否定权势的永久,他看破了社会的险恶虚伪而又自欺欺人的世情,所以往来交好的,除了和他一般思想的贫困文人书画家以外,就多半是一些和尚道士了。在诗抄中看见的有石道士、无方上人、博也上人、松风上人、弘量上人、巨潭上人、梅鉴上人、青崖和尚、起林上人、勗宗上人、婁近垣真人等。他在家书中说:

  “僧人遍满天下,不是西域送来的。即吾中华之父兄子弟,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也。削去头发便是他,留起头发还是我。怒眉嗔目,叱为异端而深恶痛绝之,亦觉太过。”

  他偏袒和尚是事实,因为和尚的避开尘世、悠游林下的生活,自有他清高和令人艳羡的地方。更何况多才多艺的板桥,过惯了闲适的生活,看尽了人世的冷暖,自然就向往这种游于方外的隐逸生活。他在《道情》十首中,就很明显地说出了他看破红尘的出世思想。

  “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

  “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

  他厌倦了尘世的肮脏和污浊,看够了富人的庸俗和龌龊,因而使他到社会下层人民生活中去追求寄托,向往去过他们那种贪穷而又清白的生活,实际却是寻求一种思想的解脱。

  他同情的是哪一些人呢?他又向往过什么样的生活呢?他愿意做一个坐在山崖水湾的老渔翁,一竿在手地去看点点没入荻港的沙鸥;也愿意做一个手持刀斧,磨刀石马、砍柴秋山的老樵夫;也愿意做一个常年烧香打钟、吃斋上供的古庙中的老头陀;或是做一个沿街讨饭的小乞儿,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他有了这些超尘脱俗的古怪观念,就坚决地抛弃乌纱不为官了。他觉得为官是俗事,而轻视轩冕、高卧松云是板桥向来所称赞的高士生活,于是他很快就逃入了遁世观念。

  扬州福国和尚,是板桥的叔祖,曾到范县去访他,板桥就写了诗送给他:

  “范城小县无人到,忽漫袈裟暮叩门。

   一盏寒灯供佛火,数椽茅茨即山村。

   支持祖德留清白,冷落乡园愧弟昆。

   本分钳锤公透脱,更何了悟教诸孙。”

  他又在《瑞鹤仙》词七首中,对前五首的“渔家”、“酒家”、“山家”、“田家”、“僧家”,都采取了肯定的歌颂的态度,而对后两首“官宦家”和“帝王家”,则是采取了消极的否定的态度。
其《瑞鹤仙?官宦家》云:

  “笙歌云外迥,正烛烂星明,花深夜永。朝霞楼阁冷,尚牡丹贪睡,鹦哥未醒。戟枝槐影,立多少金龟玉笋。霎时间雾散云销,门外雀罗张径。    猛省,燕衔春去,雁带秋来,霜催雪紧。几家寒冻,又逼出,梅花信。羡天公何限乘除消息,不是一家悭定。任凭他铁铸铜镌,终成画饼。”

  其《瑞鹤仙?帝王家》云:

  “山河同敝屣,羡废子传贤,陶唐妙理。禹汤无算计,把乾坤重担,儿孙挑起。千祀万祀,淘多少英雄闲气。到如今故纸纷纷,何限秦共楚尾。   休倚,几家宦寺,几遍藩王,几回戚里。东扶西倒,偏重处,成乖戾。待他年一片宫墙瓦砾,荷叶乱翻秋水。剩野人破舫斜阳,闲收菰米。”

  这处处都可说明板桥的智慧,炙手可热的权贵,也终不免有破瓦斜阳的时候,一朝势落,霎时间雾散云消,门外就又可罗雀。板桥不是那些推脱不开的腐儒,虽然如此,结果更加深了他的颓唐思想,终于遁世到能够寄托自己思想的诗文书画中去,向往着过远离尘世的生活,完成了他那孤高清贫的一生。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置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这一首诗,便是他最后思想的结论。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