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画家·学人郭味蕖
·作者:李 松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5

画家·学人郭味蕖
——读《郭味蕖艺术文集》
李  松


  郭味蕖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富于原创精神的中国画家,也是著述宏富的文史学者,但他在文史研究方面的成就为其画名所掩,未能充分为当代学界尤其是美术史论界所认知。郭味蕖还是艺术文物的收藏家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诸多因素的互补,成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当代美术事业中的艺术成就和学术造诣。

  郭味蕖,1908(戊申)年生于山东潍县。

  有清一代,山东潍县是人文荟萃之地,清初古文辞大家周亮工、扬州画派代表人物郑板桥做过潍县县令,到清末陈介祺更以其收藏和学术成就深刻影响了当地文风,名门望族的郭家先人与他们都有往来。郭味蕖的曾祖父郭恩观与陈介祺为知交,他们共同营造了清代后期潍县地区浓郁的人文环境。

  郭味蕖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造诣与潍县地区历史文化环境,特别是与陈介祺的影响有着文脉传承关系。

  在绘画方面,郭味蕖的两位美术启蒙老师,小学时的丁东斋,中学时期的刘秩东,都是当地画家刘嘉颖(石芙)的学生,刘嘉颖则是由于早年曾有机会临摹陈介祺的书画藏品而获得绘画成就的。

  郭味蕖与陈家更深一层的关系是他的夫人陈绮是陈介祺的玄孙女,能诗文。由于这层关系,使郭味蕖得以亲炙陈介祺的部分收藏和遗著,并在治学和著述方法上得益于陈介祺和他同辈的金石学者。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因所藏有曾伯 簠,名其室为宝簠斋,后即以簠为号,晚号海滨病史,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九年丁父忧,遂不复出。

  陈介祺为晚清时期海内最大的收藏家,也是书法名家。其鉴识受阮元影响,并得外舅李璋煜之传授①,史称“金石砖瓦,靡不搜罗,赏奇析疑,老而弥笃。”

  其著作有《簠斋藏古目》、《簠斋金石文考释》、《簠斋尺牍》、《传古别录》、《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著)、《十钟山房印举》等,还有不少未刊遗稿,由其后裔捐赠给国家。

  陈介祺对文物考古,特别是金石学研究具有开放的历史胸怀和审美眼光,更重要的是基于广博的文物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而形成的鉴识能力。陈介祺的文物收藏在清代被目为全国第一,著名的重器毛公鼎和邢人 钟、虢叔旅钟等即出自陈介祺的收藏。他的收藏除青铜器外,更旁及汉画象、鉥印、瓦当、陶文、砖文等方面,开辟了文物收藏和研究的新领域。这一点对郭味蕖的学术研究深有影响。

  陈介祺与同时代金石学家徐同栢、刘喜海、吴式芬、吴云、李佐贤、潘祖荫、吴大澂等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清代末叶金石学的兴盛,为20世纪文物考古事业奠定了基础。

  郭味蕖的研究、著述广泛涉及金石学、建筑、雕刻、古代版画史、民间年画,以及古今书画家的个案研究、美术作品评论等多个方面,有些发表于报刊,未曾结集,有的则是研究多年,几经修改,而未及最后定稿。多领域的涉猎,使郭味蕖有条件从新的高度把握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

  40年代,郭味蕖在山东曾致力于青铜器研究,著有《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说镜》、《镜文考释》等。郭味蕖也曾购藏过三代两汉青铜器,不幸毁于十年动乱,而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还可以见到其藏品的踪迹。如1959年作《繁荣昌盛》中颖拓的西周铜盘,1962年作《吉金瑞花图》中的商周尊、斝,西周蹄足圆腹鼎、汉双鱼盆②。其购藏的青铜器中以铜镜为最精。

  青铜器名称、功用、性质的研究论定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基础。

  由于传统的断裂,汉代以来对三代彝器名称每多臆断,宋代和清代学者作了很多考证,纠正前人的误读。陈介祺对器物定名有很多独到见解,如辨古人对彝、敦、簋的误释③,已为学界所认定。郭味蕖文中引陈介祺见解:“器铭仅‘作宝彝’三字者,簠斋以为古之市鬻器”,说明西周后期青铜器出现商品化现象是很有见地的。郭味蕖在他的长文中,除徵引《博古图》、《西清古鉴》等文献之外,多处引述陈介祺、张廷济、吴大澂等人的青铜器藏品铭文,论证古人之失,作出自己的分析,是一篇重要的青铜器研究著作。但由于写于上世纪40年代,后来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又有了重要进展,而50年代以后,郭味蕖已倾全力于绘画史的研究,无睱再作补充修改,所以存世的还只是未定稿。④

  郭味蕖青铜器研究著作更为重要的是《镜文考释》和《说镜》。郭味蕖收藏有战国、汉代以迄唐宋时期的铜镜两百来件,其中有些是购藏的陈介祺遗物。陈介祺以精于传拓著称于世,其《传古别录》一卷即是讲传拓之术的,所以容庚说他“流传拓本纸墨之精古未有也”。郭味蕖也擅长传拓,他把所藏古镜,亲自手拓,所用的纸张是陈介祺所自制的,薄如蝉翼而有韧性。郭味蕖手拓的铜镜墨色温润,层次丰富,图象纤毫毕现。他对每面铜镜详加著录,并考证了铭文、年代,所惜者,是这些珍贵且艺术价值很高的古镜和一些青铜器皿,均在文革初期为街道悉数抄没、毁掉,文革之后,落实政策,以“废铜”名义退回百数十元,宝贵文物毁于无知之辈,令郭家后人无比痛心。所幸郭味蕖手拓图像还都完好保存下来,以后如能精印出版,也是美术史的珍贵研究资料。由于和《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同样的原因,两种著作都是未曾付梓的手稿,其中有些内容、论断,今天已有新的认识,如《说镜》中谈及“我国最早的古镜是战国镜”,近年的发现已把铜镜产生的年代大为推前:西北地区齐家文化出土有前二千年的铜镜2枚,安阳发现5枚商代铜镜,陕西发现西周素面铜镜,而这些并不影响郭文的学术价值,郭味蕖有关金石考古学的论著代表着学界阶段性的学术成果。

  1951年,郭味蕖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任职,1953年,又调入美院图书馆负责购藏古代美术品、图书和分类编目的工作。50年代初期的美术学院百废待兴,郭味蕖在此期间,协助蔡仪、王逊进行美术史理论和史料的准备工作,他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新的开拓,如1954年完稿的《古代建筑与雕刻》,又如1955年陪同波兰留学生苏贝慈考察大同云冈石窟后写的《佛都云冈》,以及1955年完稿的《汉画研究》。这类著述,有著录,也有考证,而且富于文采。如《佛都云冈》就十分生动地记述了云冈在50年代之初的自然环境、重修时的施工情况,同样具有史实的意义。文章记述了当时所见各洞窟的内容,而且敏锐地注意到一些不为一般参观者所留意、而艺术价值很高的小龛,如文末所提及的第21窟迤西外壁的一小龛“有释迦出行图……有爬竿和凫水等姿式。……这一小龛的内容非常精采,这是访问云冈的人不太注意,就容易看不见的地方。”按郭文所讲的这个小龛应即云冈第50窟,造像内容有菩萨(即释迦)乘象入胎和都卢寻幢等百戏题材,为云冈石窟雕刻的精品。⑤

  郭味蕖在绘画创作和绘画史论方面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因素:

  少年郭味蕖19岁时,考取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函授部,22岁正式考入上海艺专西洋画科,到24岁毕业,专攻油画,学习期间曾受教于倪贻德、陈之佛等。“九?一八”后,他以自己的绘画专长在上海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油画、水彩、素描等方面的训练,为郭味蕖后来的绘画成就奠立了具有互补意义的专业基础。

  关键性的转折是1936春至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室一年半的学习。那是一个难得的学习环境,研究室提供历代书画藏品,供学员研究、临摹。以此培养了一批薪火相传的著名画家,与郭味蕖先后同学的就有田世光、俞致贞、王叔晖等人。郭味蕖初学花鸟,后转学山水。1937年4月,黄宾虹应北平古物陈列所之请来北平审鉴古书画,兼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导师,郭味蕖因而有机会从黄宾虹研读美术史、书画、金石文字。正届而立之年的郭味蕖从此转向于对传统绘画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嗣后的年月,他先后在潍县的几所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

  他从31岁学习治印,很快以绘画、篆刻知名,在济南、北平等地的画店挂出书画篆刻润例。

  郭味蕖把执教的工资、作画治印的润金大部份用于购藏文物、书画。郭家至今保存着一本自1939年(已卯)至1950年(庚寅)十多年间的买物册,详记购藏品的名称、日期、价格,其中书画类以明清作品为主,购藏最多的是流散于社会的陈介祺所书对联。绘画作品最为郭味蕖所宝爱的是石涛的两幅巨帧山水,一为《采薇图》,购于1945年,一为《观涨图》,购于1947年⑥,因石涛号清湘,郭味蕖曾命其所居曰“二湘堂”。为了购藏喜爱的作品,有时罄其所有犹不够,连夫人的陪嫁首饰也典当了。

  对于收藏的书画,他不是当作骨量把玩,而是潜心研究,与古人对话,从中学习前人艺术创造经验,体味传统文化之精髓,那是一个“晤对通神”的过程。不幸在文革初期,他的收藏全部被抄没⑦。1969年,郭味蕖回到山东家乡时,早年收藏片纸皆无,他痛心地感到此生再也无缘相见了,为了留下鸿爪,他硬是凭着记忆写下了一册《知画堂书画录目》,将有些重要作品上几百字的题跋,也一一默写了下来。于此可以见出当年他曾经是以何等的勤奋、何等投入的顽强苦学精神致力于斯!这种磨砺、这种厚积薄发的学术积累,对于郭味蕖艺术鉴识力的提高,对于他出入艺术多领域的融会贯通、互补,对于他在绘画创作上显示出的精湛功力和创造精神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老朋友美术史家金维诺这样评价过他:“郭味蕖在多么贫瘠的土地上都能吸出水分,长成大树”,其原因盖建基于此。

  郭味蕖对传统绘画史论和画家的研究有三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已经出版的两部重要著作:《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和《中国版画史》。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初着手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1956年成书,1958年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中国版画史》,1962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

  郭味蕖对中国版画史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他在1950年曾去潍县杨家埠年画产地调查年画历史和生产状况,民间木版年画成为其所著版画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中国版画史的研究论著曾在50年代中期的《版画》、《美术》、《人民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中国版画史》下限截止于清末,而郭味蕖对30年代以来,鲁迅所倡导的新兴版画也下大功夫研究过,在1958年著成《现代版画艺术》,实为《中国版画史》的续编。

  第二方面是《知鱼堂书画录》等。生前未能完稿付梓,此次收入文集。《书画录》为《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姊妹篇著作,同着手于1937年,是对过目的宋元明清书画作品的著录,着重题跋、印文的记录。作者亲自经手过的,则详记材质、尺寸,并加品评、考证,如对《黄要叔(筌)富贵长春图轴》的著录,详记:“潍上陈簠斋太史故物。太史当时或未见款题,依其绢素、色彩、画法、布局、勾勒方法等定为宋人所画,因签题《宋人富贵长春图》。甲申三月,予以二百金得之,穷三日之力始发见款字,后又赖显微镜识出项氏印章。是年二月得唐恩画维摩像,三月又得此名笔,千年真迹流传人间者绝少,从绢素赋彩犹能窥见前贤矩矱。和璧夜光,真希世之珍。”于此可见,对于郭味蕖,古书画著录过程也是对美术史论的深入研究过程。

  第三个方面是对清代画家陈洪绶、恽格、高凤翰、郑燮等人的个案研究,以对郑燮的研究著力最勤。他深入研究了郑板桥的画迹与诗文,追索那个时代郑板桥坎坷的经历。他是以诗人之心去体味郑板桥一生中的心路历程,从其时代环境和人际交往中分析其原因,其中也贯穿着严谨的考证,如对郑板桥生卒年月,早先的画史记载均未谈到其生卒。近人傅抱石、陈东原等人有过不同的推论,均不确。有的学者据《碑传集》考证出郑板桥去世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郭味蕖进一步依据郑板桥七十一岁时写给潍县郭伦昇的《怀潍县二首》诗翰大中堂题记“怀潍县二首,即送伦昇年兄归里,时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夏四月,板桥郑燮去官十载,寿七十又一”准确推定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扬州志》说他七十三岁去世,再推后二年,就知道他是死在乾隆三十年乙酉。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中进士的时候,他正是四十四岁。”这种推断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郭味蕖对郑板桥的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是郑板桥在潍县任上,与郭家的先祖郭伟勣等人有过密切的交往。郑板桥知潍县事足有七年,乾隆十七年(1746)六十岁罢官后,曾在郭家园居住到次年春天,始返扬州。郑板桥在诗文中多次提及与郭家的交往,如在一幅墨竹中堂上所题:“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所以郭味蕖对于郑板桥,除了艺术和人品的钦敬外,还多一份亲缘之情。

  郭味蕖研究评论文章中也包括对当代书画家的介绍、评述。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于非闇、潘天寿、张书旂等人,大都是他交往过的画家,有的是由师生之谊发展为忘年交。

  1956年,郭味蕖调徐悲鸿故居纪念馆,负责徐氏作品、图书、收藏等方面的整理研究,1958年又负责故居扩建工程。郭味蕖多次著文论述徐悲鸿的艺术经历、成就和收藏。1963年还曾在北京电视台作纪念徐悲鸿逝世十周年的讲座。1958年他所写的《悲鸿故居和徐悲鸿纪念馆》一文,娓娓细述故居的布局、建筑、花木、陈设,由此而联系到徐悲鸿的创作、交往及朴素的生活作风。写得很动情,很具体。虽说是一篇记叙文字,但它为当代美术史留下了一页翔实的珍贵史料。

  郭味蕖于1955年兼任中央美术学院留学生辅导教师。1960年正式任教于美院,兼北京国画院画士。1962年55岁时,任中国画系花鸟科主任。他的中国画创作进入盛期,多次在北海公园画舫斋等处举办画展或联展。1961年前后,每天上午授课,下午作画,几个月中画出大画百余幅。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山东厅、中央厅、主席休息厅、北京厅、广西厅,和北京、江西、贵州、四川等地的重要国务活动场所、纪念馆、宾馆都悬挂有他的作品。

  他的中国画作品生机勃勃,清新自然,既有传统的修养,又富于现代精神,受到美术理论界的重视,当人们回顾20世纪中国画的新成就时,对郭味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曦林在《二十世纪花鸟画概说》中评论说:“20世纪下半叶,王梦白的弟子王雪涛、王渔父,以及郭味蕖、江寒汀、康师尧等於半工半简笔路成绩最著。”⑨

  水天中在《北京绘画史》第七章,论述郭味蕖:“他的花鸟画远绍陈老莲、赵之谦,又汲取西画写生技法,创立新颖的花鸟画风格。他曾提出‘山水和花鸟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作品意蕴悠长,清新俊逸,设色明净而淡雅,布局简括而不落俗套,与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等同为20世纪花鸟画代表画家。其著述《郑板桥评传》、《花鸟画溯源》、《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知鱼堂书画录》、《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等,均以精审翔实而为学界所称誉。”⑩

  在紧张的教学和创作活动同时,他着手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学经验,著为《花鸟画技法讲座》(以后改名为《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

  1969年,郭味蕖被迫返回家乡之时,写书需要的全部文稿、教材、讲义和参考书已全部被抄没,他以惊人的毅力,忍着病痛,写出了初稿,又亲手用毛笔誊抄一过。最后几讲,字抄得歪歪斜斜,字已不能成行了。写完后,他留下了几行字:“该书在吾归潍上后,以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亲手抄成初稿。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晨。”

  郭味蕖去世后,他的两位哲嗣绵孮、怡孮二人以初稿为基础,之后又陆续找回郭味蕖在文革中散失的教材、教案和文章,补充、参照,做了文字上的组织与衔接,对原稿中简略之处,做了适当的补充,并选用郭味蕖的作品作为插图,积数年之力编成,初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

  这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绘画技法理论著作,凝结着他晚年的心血,寄托着画家立志改革、发展花鸟画创作的宏愿,是郭味蕖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理论遗产。

 

  郭味蕖晚年,在潍县写过对联百余幅,其一云:

  鱼龙鼓浪舟浮叶,犀象妆潢笔缀花。”
  跋:“此虹庐老师为予所书古籀联句也,辛亥二月,养疴里门,味蕖雪晨乘兴。”
  又一联书:“且喜胸中有残锦,问天乞与放翁年。”
  跋:“宋刘濳夫后村集中句也,辛亥二月廿一日,味蕖。”
  皆作于1971年,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郭味蕖长逝于潍县故园。

  联语写出了画家的襟抱、操守,也道出了画家的痛楚、悲愤、遗恨。
  那不仅仅是画家个人的,更是时代的痛楚,时代的创伤。

 

                                   2008年2月北京安外

 


注①阮元(1764~1849),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两广云贵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著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10卷
李璋煜,字方赤,山东诸城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道光三十年病归,杜门谢客。著有《爱吾鼎斋藏器目》
②《吉金瑞花屏》之一,画家自题:“予家旧藏青铜器数事,一九六一年七月,旅游敦煌莫高窟归来,长夏清暇,手自榻墨制图,并缀折技,遂成《吉金瑞花屏》。越年正月,雪窗晴暖,东风煦煦,味蕖识於京华寓舍。”
③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下编第一章食器?簋:“古器中有 者,宋以来名之为敦,复以敦之侈口无盖而圈足者为彝。至陈介祺始悟其失,定彝为敦,其与吴云书(《簠斋尺牍十二》:六)云:‘古无彝,尊彝器之重而常者之通名也’。故《簠斋藏器目》有敦而无彝。……王国维先生《说彝》(《观堂集林》三:十四)为之证明其说云……,王文中引陈介祺所藏陈侯彝铭‘用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证明其说。”
④如郭文中提到的“毛公鼎为周初宝器,为海内青铜器铭文之最多者,二千九百余年至今完好,……太史殁后,以二万金售于端方,今不知流落何所矣。”经学者考证,毛公鼎作于西周宣王时代,其铭文内容、器物造型为西周后期鼎的典型样式,而非周初物,今存台湾省中央博物院。
⑤参看通一  董玉祥《云冈第五○窟的造像艺术》,见《现代佛学》1963年第2期。
⑥郭味蕖对石涛这两幅作品有过专门论述:《清湘石涛的〈观涨图〉和〈采薇图〉》,1960,见本书。
⑦据郭怡孮见告:郭味蕖的书画收藏在1966年文革初期,为中央美术学院红卫兵组织全部查抄后,归到文物局。文革后落实政策,退回约半数。郭味蕖的书画作品退回约四分之一左右,家具、瓷器、青铜器、衣物等为街道所查抄,损失殆尽。
⑧徐悲鸿纪念馆原在北京火车站附近的东受禄街,1954年建。原馆为徐悲鸿故居。文革期间拆除。1973年重建于西城区北大街53号。1982年落成,1983年1月对外开放。
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花鸟(上)序第1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⑩《20世纪北京绘画史》第291页,北京画院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参看郭味蕖《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郭绵孮、郭怡孮《出版说明》(1986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