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犀象妆潢笔缀花
·作者:郭远航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1

 

犀象妆潢笔缀花

——纪念郭味蕖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郭远航

 

  上个世纪中叶,在中国花鸟画面临着又一次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候,郭味蕖先生以其“正不必作前人墨奴”的壮志雄心,以其“取诸怀抱”、“寤寐求之”的真诚与热情,以其“抗心贤哲,度越寻常”的治学态度,以其“比岳家军从天而降,如黄河水导海以归”的奋发精神,为现代花鸟画增添了一股蓬蓬勃勃、明丽壮阔的时代气息,形成了既秀丽刚正,又典雅清新的自家风貌。郭味蕖先生以其学者的眼光,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并从西方绘画、民间美术、石窟造像、建筑雕刻等等相关姊妹艺术借鉴生发,以超越文人画的学识胆量,发微探幽,以求生活之神、以正时代之新。时至今日,我们披图览胜,仍然为先生的浩然之气、人文关怀以及所具有的创造精神所震服。郭味蕖先生一介书生,出身世家,于传统文化寝馈尤深,因而在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先生所葆有的新正清贵之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情怀。但先生不仅是文人,更是学者,其孜孜以求的不仅是文采斑斓,更是学通承变,他研究的是有着几千年文化檀变的中国画的民族特色与时代风采,这对当下又一次经历时代洗礼的中国画创作来说无疑深具指导意义。通过研究郭先生的学养创造,探寻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的中国文化崛起的正脉,让中华文化的诗意雄浑朗照世界,让中华之花盛放,是我们今后几代画家的任务,也是四十年前写下“壮心千里马,归梦五湖波”的先生的未竟心愿。正以此文纪念郭味蕖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家世蒙养

  研究作为学者型画家的郭味蕖先生,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传递说起。被郑板桥称为“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的郭家是山东潍县的世家望族。根据《潍坊文化三百年》记载,自明成化年间郭氏居潍起,郭家一共出了 “四名翰林,八名进士,二十九名举人,二百多名秀才”。封建社会开科取仕的选材制度使文化人得以实现其“兼济天下”的理想,也使读书成为万般要义。

  郭家居潍第一代郭礼即为塾师出身,到了其曾孙郭尚友便累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少保。晚年郭尚友罢官回乡,值潍县发生大饥荒,他施粥赈济,全活数千人。又恰逢多事之秋,协助潍县令邢国玺、周亮工修筑城垣,抗击土匪和清兵的侵略,为当时潍邑士绅领袖。到了郭尚友的曾孙辈,郭家两兄弟郭芸亭、郭质亭事母至孝,又有文章济世之才。这时正好江东才子郑板桥移官潍县,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提到郭芸亭:“及来潍县,与诸生郭伟勣谈论,咸鼓舞震动,以为得未曾有。”可见二人惺惺相惜之情。郭伟勣,字芸亭,为清乾隆五十五年钦赐翰林院检讨,工篆、隶,擅篆刻,与高南阜等名士友善。曾为板桥治印,又曾编辑《松筠桐荫馆印谱》六册,郑板桥为其题签。其兄郭伟业,字质亭,不但精于医术诗文,更为人慷慨公正,甚得板桥器重。郑板桥在乾隆戊辰(1748年)倡修潍县崩墤之城墙,并自捐修八十尺,其代修者正是郭伟业、郭耀章也。而郑板桥与郭家的深情厚谊更可以从他为郭家所作诗画中看出: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

  “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芸亭年兄索余画,并索题寿门句。使当事尽如公等爱才,寿门何得出此恨句?”

  可以想见,当年慷慨啸傲七品官耳的郑板桥,从郭家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共鸣和事业上的支持。当时板桥经常到郭家南园雅集,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板桥曾邀御史沈庭芳同游郭氏园,沈有《过潍县郑令板桥招同朱天门孝廉家房仲兄纳凉郭氏园诗》,可见当时的人物情致。

  “乾隆己巳月夏五,郑君邀我过花圃。是时炎暑气郁蒸,连日川途走澍雨。
   汗脚不袜衣不船,喜得凉泾觏贤主。入门一围青雪林,森然迮地多嘉树。
   苍苔小径蜗庐盘,绀石幽洞堇楥堵。高高亭子泠泠风,漱玉麓台近堪睹。
   缅怀尚书昔构此,告归娱老门尝杜。即今云礽能世家,百年东第存堂庑。
   我来消夏兴独豪,朗吟恍梦游天姥。请君图书发秘藏,少连康乐争摩拊。
   老砚名印钿匣罗,岐鼓秦碑墨香吐。最后触鼻还流胪,禹书神迹传岣嵝。
   况君三绝过台州,草圣仙芝得(黑知)(黑主)。诗题剡纸点筠兰,先辈青藤安足数?
   郑君郑君尔才奇特风又古,为政岂在守文簿?一官樗散鬓如丝,万事苍茫心独苦。
   人生作达在当前,惟有清游豁灵府。酒酣勿起商瞿悲,生子还应胜贾虎。”

  郑板桥罢官以后,还在郭家南园住了七个月才回扬州。乾隆十八年清明节前,郑板桥在离潍时,特意作“南园丛竹图”,并在图上题字“留别质亭先生、四弟云亭先生”。并附诗曰:“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饮得西江一杯水,至今清趣满林遮。”板桥归南以后,又有“元日画兰竹,远寄郭芸亭。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清”的知音唱答。以及在他七十一岁时因郭家人去看望他而深情写下的“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等两首感怀潍县的诗。

  郑板桥与郭家的这一段友谊,对郭味蕖的人品画品的形成影响很大。而早年味蕖先生也的确亲见了很多还流传在潍县的郑氏的遗墨。如他在文章中所说:“直到现在,也还有几幅在流传着。有一幅最大的画竹,高六尺宽八尺,是用三张六尺宣纸接起来画的,相传就是当年郭家园旧华轩壁上的故物。上面题着七绝二首,字有茶盏那样大……”郭味蕖先生也保藏着一件郑板桥给郭家画的一张画,画中兰花、菊花和竹子,题着:“兰梅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风第一花。寄语东君诸子弟,好将文事夺天葩。”这是鼓励郭家子弟好学上进的诗句,当然郭味蕖先生也深受感染。从年轻时候起,郭味蕖先生就开始收集整理郑氏的史料,写了一部《郑板桥评传》,对郑氏的生平、思想、艺术、交游都予以深入探讨。不过对其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郑氏“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从味蕖先生的太高组郭梦龄以降,郭氏子孙尤其奋发有为。郭梦龄,字文与,号研农,道光癸未(1823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入祀名宦祠。其堂弟郭梦惠为咸丰三年(1852年)进士,出任翰林院纂修。其弟郭梦星为道光二十六年(1848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族兄郭雄飞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累官至直隶布政使。郭梦龄长子郭襄之即味蕖先生高祖,为道光二十四年(1846年)举人,仕至甘肃西宁府知府。其弟郭杭之、郭薰之,一为知府,一为知县。襄之长子郭恩观为知县,郭薰之之子郭恩赓,为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虽然连绵仕进,但是郭家先辈皆正途出身,为官清正,体恤爱民、尊师重教,大倡学风,很多人都是卒于任上。

  郭氏先贤在著述方面也是洋洋大观,据《潍县志稿》记载出自郭氏的有:明,郭尚友:《漕抚奏疏》8卷、《缮部纪略》2卷、《爱劳轩答问草》1卷。清,郭一璐:《旅贞诗草》1卷。郭世臣:《师竹轩诗草》1卷。郭世爵:《绳武堂诗稿》1卷。郭汝龙:《问情偶记诗草》1卷。郭伟基:《随喜录诗草》1卷。郭伟业:《外科辑要》4卷、《叙乐堂集方》1卷。郭伟勣:《松筠桐荫馆集印》6卷、《印章初学须知》1卷、《戒淫说》。郭灿:《荷亭诗草》1卷。郭钦式《吟抑堂诗草》1卷。郭凤鸣:《南圃焚余草》1卷。郭思履:《松斋诗集》1卷。郭启翼:《松雪堂印萃》4卷、《代摹印萃》12卷、《松雪堂遗集》4卷。郭同芳:《鸿爪集》、《旧华园诗句》。郭同芸:《双清阁诗集》8卷。郭去非:《渠亭演笔》、《荷舫思问录》、《寻乐堂诗草》1卷。郭去咎:《震庵文集》1卷、《太璞庐诗集》6卷、《松香词集》1卷、《郭氏诗序》。郭坛:《十三经集异》、《经治堂解义》2卷。郭象升:《瓣香亭诗集》1卷。郭象恒:《听秋斋诗集》2卷。郭象孚:《了庵诗存》。郭育梦:《花亭诗集》1卷。郭圲:《易经解义》、《礼耕堂制艺》。郭有善:《映雪间笔四种》。郭守璞:《中山纪事》1卷、《秋草制艺》。郭守绪:《柳堂诗存》、《西村课耕堂草》。郭奕骝:《艮思堂遗草》1卷。郭磐石:《天籁阁诗集》。郭君佐:《自娱乐草堂随笔》1卷、郭续汾:《槐荫书屋诗文集》8卷。郭台:《兰溪诗草》。郭东奎:《焦尾集》1卷。郭东元:《大雅楼诗集》2卷、《文集》2卷。郭书俊:《蓼诗存》8卷。郭耀章:《芜园诗草》4卷。郭悦芝:《楚壁吟诗集》2卷。郭鼎铭:《夏诗钞》1卷。郭锦蜀:《江诗选》2卷。郭榆寿:《榆园杂录》2卷。郭兆封:《憩云轩诗稿》。郭梦星:《尚书小札》2卷、《汉书古字类》1卷、《午窗随笔》4卷、《花雨轩诗稿》。郭梦龄:《自然草》10卷。郭麐:《潍县金石志》8卷、《潍县金石遗文录》1卷、《汉北海郡国摘案》1卷、《潍县故城考》1卷、《潍言》4卷、《潍方言》8卷、《金石拓临稿》1卷、《四汉碑图考》1卷、《急旧新编》1卷、《潍县竹枝词》1卷、《理丧杂记》1卷、《五祀考略》1卷、《二郭佚诗》1卷、《望三散人感旧集》1卷、《抱瓠老人诗集》8卷。郭襄之:《谈简斋诗草》。郭绥之:《晚香村会稿》8卷、《餐霞集》1卷、《聊復集》1卷、《沧江菁华录》4卷。郭杭之:《青桐轩诗集》2卷。郭穆之:《艺竹轩遗课》。郭祐之:《续齐鲁古印捃》16卷、《松南书屋书目》、《潍县科第考》6卷。郭金铭:《海樵诗存》4卷、《词》1卷。郭言:《说文建首音义》4卷、《荔岩诗钞》。郭召棠:《一琴堂遗草》。郭起隆:《三余书屋诗草》。郭济远:《冷斋诗草》1卷。郭为贤:《愈愚堂文集》、《黄叶山房诗稿》、《浊泉词钞》。郭荣清:《兰堂诗草》。郭征庸:《宾堂遗诗》1卷、《郭氏诗存》4卷、《续存》4卷。郭恩煌:《吟香书屋诗草》1卷。郭恩孚:《果园诗钞》10卷、《遗诗》1卷、《天中岛》8卷。郭恩辉:《退卢诗钞》1卷。郭恩坚:《得壶山房印寄》2卷。郭恩庚:《过斋诗存》1卷。郭含光:《移情轩诗钞》3卷。民国:郭恩敷:《勾股引蒙细草》2卷、《经世算书》16卷、《中西算学》22种。

  以上所列郭氏著述逾百种,约为潍县明清著述总数的一半,内容包括经史、小学、金石、文学、诗词、艺术、医学、漕运、城防、几何与算术等等,由此可见郭氏家族的读书治学传统。

  郭味蕖的曾祖父郭恩观,字藕汀,举人,曾官浙江秀水等三县的知县。藕汀性喜收藏,与画家张子祥、赵之谦友善,又与陈介祺、李鸿章是姻亲,因而收藏了大量当时书画名家的作品,这也是郭味蕖早年研习传统书画的范本。郭味蕖的父亲郭乃钰,自小体弱多病,但发奋读书。早年习科举业,未及弱冠即以诗才见称。后科举废,又从事新学,先入南开学堂,后又以第一名考入法政学堂,未及入学即染时疫病殁,而父亲去世后7个月郭味蕖才降生。祖、父两代的单传和相继早亡,又正值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因而郭味蕖先生从一出生就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与责任,而在潍县老一辈中普遍流传的味蕖先生“生能言”的传说更为此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和希冀。

  味蕖先生天资颖悟,怀瑾握瑜,仪表堂堂。幼年既好绘画,青少年时期习学西画,考入上海艺专,赴笈沪读,并接受先进思想;继而以“中国人更应该懂得中国画”之感悟,回归国学传统,入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从黄宾老学习画史画论,临摹古代原作;解放后受徐悲鸿院长之聘,旋赴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先后在美术史论和国画创作教学中成就斐然,领一代风骚,终成大家。文革中倍受摧折,然不坠青云之志,含恨离世。

  纵观郭味蕖一生,在中国社会经历一次次革命和变革中,他始终选择的是自励求新的道路,从早年的西画新学到中年的砥砺创新,他通过艺术在实现自身一代的使命。只是在晚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又把他抛回到传统文人的心境,清高绝俗,倔强苍茫,回到中国文人的本质特征,但这更是一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潍水郭氏几百年的文脉递传,使得这种精神根植在味蕖先生的血液里,他的性格、禀赋、才情、学养无一不与此息息相关。研究郭味蕖和他的创造,就能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未来。                      

治学道路

  郭味蕖先生是学者型的画家,他的学问并不局限于画学,而是深深切入中华文化的源头正脉,从最纯正最基础处入手,最终形成了他深厚的学者内涵和辩证的史家眼光。虽然大家更多地注意到他的画,但他画面中浓郁的书卷之气和日新又新的创作态度无一不是从他深厚的学养生发而来,而这正是当下中国画所欠缺的。

  受家族前贤的激发和潍县丰富文化传统的滋养,郭味蕖先生从少年起就热爱传统文化艺术并终生不辍。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他也曾在西画新学中浸淫十数载,但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让他选择了回归。这种回归,毋宁说是一种个人喜好的选择,更是一种对于母体文化的责任。因此郭先生后来在回顾三十年代的这一转变时说:“当时觉得洋画有意思,中国画也有意思,中国人更应该懂得中国画。”“当时我立下了坚定的信念,用我旺盛的精神,从事于中国画的临摹和创作。”而这个时候,郭味蕖先生不仅发奋学习美术史论方面的书籍,更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学起,在金石文字、建筑雕刻、版画年画、书法篆刻、收藏鉴赏等方面全方位地用功研究,可以说,郭味蕖先生从青年时期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学者而不是单纯一位画家,而这种学,一方面是勉力为之,另一方面也是人生必然。

  郭味蕖的老师是黄宾虹先生,从青年时期起,郭先生就受到黄先生的器重和栽培。两人关系极好,但凡见面,黄先生必有书画馈赠。黄老对郭先生的评价是“劬学嗜古,钜细不遗”、“抗心贤哲,度越寻常”。有着金石篆刻文字癖好的黄先生看重的是郭味蕖勤奋的精神和身上那种浓浓的文化血脉。潍县的金石文字传统由来已久,而郭家又是文化世家,从前文所引沈庭芳游郭氏园诗中就可以看到,当年在郭家南园的雅集就是欣赏主人所收藏的老砚名印、岐鼓泰碑、钟鼎文字。自周亮工明末官居潍县以来,潍坊篆刻学传统又大盛,仅郭氏家族就有郭芸亭《松筠桐荫馆集印》6卷、《印章初学须知》1卷,郭启翼《松雪堂印萃》4卷、《代摹印萃》12卷,郭祐之《续齐鲁古印捃》16卷。其他还有高庆龄《齐鲁古印捃》4卷、《集古官印考证》7卷和《秦汉印章拾遗》,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封泥考略》,王西泉《甄古斋印谱》等等行世。篆刻家有郭芸亭、王西泉、王幼泉,以至于现代的陈秉忱、陈君藻、郭味蕖、王端、于希宁、陈寿荣等等。黄宾虹先生自年轻时候就对古玺印有癖好,并曾自编印谱,对潍县郭、陈两大世家的文化传统十分敬佩,因而对郭味蕖先生格外赏识,本文题目“犀象妆潢笔缀花”就出自黄老为味蕖先生所篆的联语,也是有着忘年交的黄老对郭先生深味清察的品评。

  郭味蕖用了二十年时间编写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就是在黄宾虹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编年体的关于书画家的工具书,郭味蕖先生凭一己之力,搜集推研,集腋成裘,付出的心血非常人所能理解。他从中外大量的传记、史乘、墓志中进行考证、厘定,并将自己亲自鉴藏品定的书画补入,对宋元以来几千位书画家的生卒年代、主要事迹、代表作品等予以考证编年,形成了这部卷轶浩繁的工具书,在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和书画鉴藏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刘曦林先生曾评价说“它是现代第一部以编年体的方式著录历代书画家的大型工具书,像这种属于基础性研究的著作,非博览群书通晓书画史者不能编,非史癖并精于条理者不能撰,非诚于学术且具牺牲精神者不能为,非对中华文明有强烈责任心者不能想。”郭味蕖先生就是用这种沉浸在最基础也是最需要毅力恒心的研究工作中,形成了他辨证维新的美术史观,他通过研究历史上大小画家的生平事迹,将中国画的沿革、师承、时代气息和技法流变等等融会在胸,并与自身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最终助成他理论上对于继承与创新的真知灼见,和艺术上海纳百川的新风格新技法的实践。我想这就是史家的意义,也是黄、郭两位有着相同艺术取向的大家的共同精神。

  郭味蕖先生在金石文字方面的修养主要得之于家先辈郭麐和陈氏姻亲的影响。金石学从清中叶大兴以来,潍县因为陈氏介祺的影响而受到学界的崇拜。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潍县城里人,是郭味蕖夫人陈君绮的高祖父。陈介祺之父陈官俊为清道光年间重臣,官居太子太傅、大学士。陈介祺因厌恶官场险恶,中年以后去京回里,专事学问。因其在金石文字方面的真识卓见和宏富收藏而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他收藏的毛公鼎被称为海内吉金之冠,至今仍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他收藏的书画中有多件东晋的法帖和唐朝的绘画,因此取名为晋唐书画馆;他编制的《十钟山房印举》是中国印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至今万印的一部分因陈君绮长兄的捐献而仍宝藏在北京故宫。鲁迅先生曾评价说:论收藏,无过于潍县陈介祺者。而他对古文字古器物的执着追求和学问更直接影响了吴大澂、罗振玉、商承祚等几代学者。清末潍县接连高中了两名状元,其中贫寒出身的曹鸿勋就曾得到陈介祺有如义子的关爱和推掖而终成大器。而他的后人、陈君绮的五叔陈秉忱,后来成为专事毛泽东读书的秘书,被田家英称许为真正有才学的“陈老丈”。可以说陈氏对潍县、对中国金石学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郭麐则是另一位隐居乡间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幼承家学,甘于清贫,著述立说,用功甚勤,数十年搜罗金石不辍,鉴赏能力为陈介祺所推服。曾编写了《潍县金石志》、《潍县金石遗文录》、《潍方言》、《潍县竹枝词》等十几种著作,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广泛搜集和整理。郭味蕖受到先辈的影响,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对金石文字、考古鉴藏着迷,曾撰写过《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镜文考释》、《知鱼堂鉴古录》、《说镜》等关于青铜器方面的著作,并广泛收藏从陈家散出的青铜器、拓片等等。郭先生曾画过一些吉金瑞花图,就是用家藏的鼎豆盘彝手自拓墨缀花而成。1962年他曾在一套自藏的有吴大澂题字的簠斋拓片上补缀墨花,极为浑穆清雅之致,更可见他的功力和真传。他收藏了一些铜鼓,就写了一篇《铜鼓考》。郭味蕖曾认真研究过簠斋的《传古别录》,并收藏了大量簠斋拓片。还将自藏的二百余面汉唐铜镜亲自拓印出来,用的是簠斋特制的拓印纸,并将自己对这些铜镜的研究考释认真记录在纸上。青年时期的郭味蕖完全沉浸在古器物古文字的考证研究之中,他的夫人陈君绮在《婚后》一诗中描写了当时的情景:“金石篆刻丹青册,今古文章诗咏篇。唯望与君齐纳取,碧窗纱月共钻研。”只可惜郭味蕖收藏的青铜文物十之八九在文革中已经散佚损毁,今日能看到的只有他拓制的一些拓片和文章手稿。但郭先生正是从金石文字入手,开启了他嗜古研古的治学历程,并对其后来的绘画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滋养。

  郭味蕖对于版画年画的热爱,来源于家乡民间风俗传统。潍坊是年画之乡,从清中叶以降成为齐鲁年画制作中心。潍坊年画热烈纯朴,色彩浓郁厚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逢年过节,张挂对联,贴门神,请财神,送灶王,家家户户好不热闹。郭味蕖虽然士人出身,但自小喜爱艺术的他对这种民间美术很感兴趣。特别是受到鲁迅、郑振铎等的影响,对这种完全中国样式的民间艺术十分喜爱。从小就收藏了许多传统的版画作品。他在五十年代将以前对木版年画的考察研究进行整理,编写了一部《中国版画史略》,特别对明中期以来中国版画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最先对解放区木刻运动进行系统整理和挖掘,这也是建国后最早的对于版画的专著,至今仍然被学界推重。他的《旧年画录略》则记录了他对几大不同流派年画的风格内容的研究和整理。而正是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整理也影响到郭味蕖在绘画方面的创新,特别是他在重彩方面的运用,应该很大程度是从家乡的年画用色得到启发。这种装饰风格的运用,以及双钩平涂填色的表现技法,和一些题材方面的借鉴,也使他的画做到了雅俗共赏的一种大境界。郭味蕖先生正是根据他在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修养,博采众长,形成了他的画风。

  郭味蕖对于古代的建筑与雕刻也深有研究,在他的文集里面,收录了数篇这方面的考察专题研究。从云冈石窟、敦煌壁画、汉画像石、魏齐周隋的造像等等广泛涉猎,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探讨,形成了他对汉魏隋唐文化的理解。这些材料既有他在民族美术研究所期间的研究成果,也有在中央美院任助教期间整理的教学材料。味蕖先生也曾亲自负责悲鸿故居的修缮和扩建工程,也是源于他对古建筑的知识和理解。

  从三、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中期,郭味蕖先生完全沉浸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与青年时期全面研读西方文学、哲学、艺术书籍不同,这个时期他已经完全进入一个美术史家的范畴,直至五十年代《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两部用功二十余年的专著相继面世,也奠定了郭味蕖先生在学界的地位。薛永年先生就曾回忆那时美术史系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年表》。那个时候与郭先生交流的多是一些史论方面的专家,像黄宾虹、容庚、钱瘦铁、王个簃、王朝闻、启功等等。通过对金石文字、壁画造像等等的研究,郭先生将三代秦汉、魏晋隋唐的艺术风神了然于胸;而通过对版画年画和书画史的研究又使他对唐宋元明清的民间美术和士夫画予以总结,这为他后来在美术创作上的开拓创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因命运的坎坷,郭先生没有来得及完成一部他对中国美术史的专著,但他的天赋和用功,使他的成就不亚于任何专门美术史家的成果。

艺术创造

  郭味蕖先生无疑是中国花鸟画现代进程中的一位重要画家,他将中国花鸟画赋予了一种壮阔、明丽、清新的时代精神,将西方的创作观念同东方的水墨技法相结合,为中国花鸟画从注重文人意趣转向注重现实生活开辟出一条广阔的道路,同时以他深厚的学养和笔墨功力创作出一批既具时代风范、又具中国气概的精品力作,而他的影响至今深入人心。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一阵阵狂飙涤荡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一声声号角吹响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序曲,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推陈出新成为政治文化生活的共性要求。在这种共性要求下,多少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土崩瓦解,随烟云散尽。中国画,特别是中国花鸟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时代的考量,也成为几代画家挥之不去的命题。

  郭味蕖先生是最有使命感的画家,他说:“古人创作了反映他们时代的作品,我们也要创作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

  在这种思想的映照下,郭味蕖先生的作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他的笔下,一种壮阔明丽、欣欣向荣的时代情怀,与刚正典雅、俊逸清脱的人文意象,同田间陇上、山花野卉的现实题材相结合,使他的创作既有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匠,又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地,特别是他学者的内涵和眼光,使他的画得以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比中开拓出一条新路,为中国传统花鸟画向现代的演进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为了创作出新时期的花鸟画,郭味蕖先生在创作理论、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学说,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辨证的继承创新理论;深入自然生活同时深入社会生活的创作道路;“三结合”为代表的创作方法。

  一、 辨证的继承创新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革命的狂热和急风暴雨式的社会巨变下,各种思潮风云际会,泥沙俱下,特别是在全面复古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思潮的侵蚀下,对于中国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郭味蕖先生以其对数千年中国文化檀变的深谙研究和思索,明确地解答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他说“民族艺术是一条长江大河,而不是一湾死水”,“我们要有自己的创造,便必须向前人学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扬创造。这是规律,永远是这样的。将来也必然有人继承我们,又有创造。”

  郭味蕖先生先后写下了二十多篇关于继承与创新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相继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上,有力地回击了陈陈相因的复古思潮和左倾狂热全面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为中国花鸟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深入自然生活与深入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随着社会生活的转变,中国花鸟画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传统美学风格的花鸟画因在服务对象和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局限性受到政治上的批判,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成为时代诉求。为了花鸟画的生存和发展,郭味蕖先生将有着上千年艺术传统的中国画进程予以总结,提出“正不必作前人墨奴“的创作思想。首先他将传统的文人画注重精神性的一面继续高扬,以保持中国花鸟画独特的气质和美学内涵,避免成为政治的附庸。他将传统花鸟画注重文人阶层雅逸的一面变为明丽、热烈、典雅、刚正的时代品格,因而在他的笔下既有文人的雅正,又表现出时代的追求,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其次在创作题材方面,他突破了传统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等人文题材,而是转向了大自然中的山花野卉和劳动生活场景。这既是要打破传统文人画陈陈相因的笔墨结构和精神意趣,也是为了将传统花鸟画融入现代生活而不被时代所抛弃。因而他主张花鸟画家既要深入自然生活,又要深入现实生活。他说:我的画是从大自然中来,得江山之助的。他身体力行,带领学生西上华山敦煌,东赴泰山黄山以及京郊乡村深入生活,劳动学习。从思想上转向大众生活,去发现美、创造美、升华美。因此我们看他这一阶段的创作,无一不是高扬生活的力作,将书斋式的文化气质转变为面向生活、歌颂生活的时代气息,因而丰富了中国画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将文人画又拉回到唐宋时期大美术的概念。

  三、 “三结合”为代表的创作方法

  为了创作出具有现代气息的花鸟画,郭味蕖先生将几千年中国画所积累起来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技法予以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即“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这是他通过数十年的学术积累和创作总结出来的一套新的创作方法。这里所说的创作,主要是指“主题性创作”的方法,从现在遗存的郭先生创作盛期的花鸟画作品,大都是具有主题性创作的大幅作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即兴作品。这些创作,从题材内容、画面组织、技法调协、以及题款印章等等都经过了仔细斟酌和研究,很多都是通过先写生再到创作的。而其间既褒有传统文人画注重笔墨的一面,又有西画注重造型的一面,还有民间美术注重装饰性的一面。“三结合”的理论是郭先生的创见,但其中具体的表现方法大多古已有之,只不过为不同的艺术门类所偏重。郭先生将它们调动到自己的画面中,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也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美学范式,为中国花鸟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郭味蕖先生在花鸟画出新方面的贡献,是他形成自己绘画面目的基础,在他晚年整理的《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中都有全面的表述。但不应忘记郭味蕖先生对于传统绘画的继承。郭味蕖先生传统水墨画的功力在现代美术史上是罕见的,他的画既刚正典雅,又俊逸清脱,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是真正的文人画。他的画正如他的人,没有一丝的市尘气。郭先生的花鸟画从赵之谦入手,继而学习陈白阳、陈老莲、周之冕等人;山水画受元四家和明沈周、文徵明的影响为多。早年勤于山水,后转为花鸟。他画中的典雅之气受明人的影响最深,因对于金石学的雅好,又使他的画面有一种清刚之气,后来又参以民间绘画的热烈色彩和装饰风格。郭味蕖世家风范,不愠不火,气质高洁,外在典雅,内心热烈而又学养深淳,完全是纯正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赤子情怀,而他学贯中西、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精神,又使他的精神气质超越了古人,因而他的画是他的写照,也是中国现代文人的写照,更是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所应具有的中华风度和中国气概。

  纵观郭味蕖先生一生,他继承了潍县清咸同以来的金石学传统,这使他后来不论怎样出新都不会偏离中华文化的正脉。他执着于民族艺术,宵旰劬劳;他奉献于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他五十八岁时赶上了文革,疾风暴雨式的狂热摧毁了中华文物,也摧毁了他的生命,但摧毁不了他的思想。当1969年底,拖着病体,饱受文化革命以来抄家、批斗、蹲牛棚、住学习班之苦的郭味蕖被遣返故乡之时,他又重新燃起生活的渴望,燃起对艺术的追求。“比岳家军从天而降,如黄河水导海以归”,这是他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写给自己的自励诗句;“归来画兴浓于酒,病起文心壮如雷”,这是他从病床上奋起时的呐喊;“使文与可、苏子瞻、李息斋、吴仲圭见之,当掀髯相许,把袂入林”,是他的格调和境界;“老龙睡起才伸爪,抓破天边一片云。正不必作前人墨奴也”,则是他的永恒追求。

  “身历华岳千寻秀,手种垂杨十丈丝。”四十年前郭味蕖先生未竟的艺术追求,正由他的学生和后人在完成。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