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大好春光--郭怡孮画展》艺术研讨会(五)
·作者: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1-6-9

《大好春光--郭怡孮画展》艺术研讨会(五)

 

尚辉:


    郭先生这次展览,包括研讨会,在美术史学上、在中国画观念上如何认知确定郭怡孮先生非常大胆的花鸟画的变革的意义。我们回顾下20世纪初海派花鸟画发展如何延续到今天,传统花鸟画并不是画的真实花鸟,或者说表现梅、兰、竹、菊文人花鸟题材的意义不在于真实再现这些题材对象,是通过这些题材进行对象化进行人格的比喻,从古到今文人画花鸟题材很有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花鸟都能进入花鸟画题材。大家仅仅只看到松竹梅兰等有限的花鸟,有种文化观念在限制。看看20世纪花鸟画演变,从艺术语言的发展上来看不像人物山水画这么明显,能够看出一种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可能更深刻。比如说20世纪初的吴昌硕画的挥写抒意的花鸟,我们说他是苍茫苍劲,实际这不是从对象来说的,是从碑派的书法气质谈的。
    紧随其后的是齐白石,齐白石我们说是从文人画走向世俗化,实际上齐白石是真心想画文人画,他是想做徐青藤门下的走狗,可是他来自乡间,最终画了很多田园气息的花鸟画,所以他在客观上创造一种世俗化,齐白石确实通过他的观察扩大了他表现乡间花鸟画,尤其是昆虫的表现对象,实际上这种对象的扩大就是某种世俗化的表现。
    我们看到潘天寿,是把传统花鸟画的气格、峭拔的笔墨精神和现代构成意识结合在一起,从潘天寿引申出来,看到像崔子范对于这种形式的追求,到今天陈家泠、张桂铭都改变了非常意向性的花鸟,纯粹的变成带有几何形体的笔墨特征的花鸟画演变。在50、60年代郭怡孮的父亲郭味蕖先生,他表现生活的花鸟和上述的都不一样,他的花鸟表现现实生活,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上述花鸟画表现的精神是一种人文的情怀,但从郭味蕖开始这种情怀转为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他用畚箕上的山丹丹花,锄头等劳动工具这样的道具来隐喻当时劳动人民恬淡的田园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有别于齐白石,有别于潘天寿。
    从郭怡孮先生开始又出现出另外一种怎么样表现生活的一个概念,在80年代初有这样的表现生活概念,以郭怡孮先生、王晋元先生为代表开始表现热带雨林。实际上热带雨林是20世纪花鸟画的重大突破,由原来花鸟题材限制变成没有题材限制的花鸟画,这里进行的文化的观念的转换是非常深刻的。由原来进行人文自我关照、这种人格的自我比拟的文化理念转化为表现带有造型特征的,表现生命意识的,表现视觉审美的花鸟题材。从郭怡孮先生、王晋元先生开始花鸟画在这个地方产生非常大的跳跃,今天在展厅里看到郭怡孮先生这样的花鸟画,大家讨论色彩也好,还是画面构成的满密的特征也好,都来自于文化观念的转化。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观念转化,不可能逾越传统人文题材的限制而呈现今天的这样的非常央央大度的花鸟画的风格和特征。
    从这样的角度大家讨论郭怡孮先生这种语言的探索,以及画面中所出现的境界都是非常恰当的,我个人认为郭怡孮先生他弥补了或者转变传统花鸟画仅仅表现文人的雅,静,飘逸、洒脱的境界,而追求繁盛、高贵、绚丽、崇高,在这样一点上确实开创当代花鸟画新的审美的抱负,从这点认识肯定郭怡孮先生在当代花鸟画上的创造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时尽管他增加了很多色彩的程度,但是和我们看到的,彩墨画、水彩画的色彩不一样,里面色彩的运用还是通过用笔来实现的,中间的骨头架子,勾线的这种焦墨、渴墨的用笔成分压住了他所有的色彩的关系,从这样一点讲,郭怡孮先生还是非常完整保留中国画自身体系。不要苛求要是不是要增加墨的成分,增加画石头的成分,如果那样处理就会像王晋元一样的方法,郭怡孮先生走到今天,我想郭怡孮先生绝对有自己的思考。
    今年年初我们在福建开中国美协工作会议,郭怡孮先生谈到中国画发展,对民族传统的传承,郭怡孮先生对传统中国画是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这样的大的格局,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新思考和创造,所以我对郭怡孮先生这种新的创造抱以赞赏和鼓掌的态度。

   
郑工:


    我想把话题作个转移,先从艺术语言的层面上,逐步的进入到题材以及背后的文化理念。我主要在以下两点上简单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是在艺术语言上,郭先生到底是在创新还是在试验。创新这个概念比较现代性,带有否定性,是一种否定性的前行的理念。试验是一种扩展性的延伸观念。我认为郭先生的画在艺术语言方面更具有实验性。比如说色彩,大家都已谈了很多。我觉得他在中国整个的传统的一些观念上和一种把握上,有坚守的东西,也有突破的东西。比如他对笔的问题是坚持的,对墨是突破的,这即是大家谈的以色代墨的问题。
    其次是在形式构成上,他的构图是丛生的、平面构成的,结构性的、有规律,有变化,这种结构里面没有太多预成性的东西。在他整个构图形式里面,他是追求形式美感的。他的变化是一种顺流而下。在笔墨关系方面,中国画传统中最重要的是气和韵,我认为他所坚守的东西比如在气方面,有他发扬的地方,坚守中有发扬的地方,比如正气、大气等磅礴契阔的东西。他的突破点在哪里?我认为在韵上,从形式构成上以律代韵,就像以色代墨一样,以律代韵。强调生命的律动,他形式美感里面不一定是很规则的西方的形式构成的东西。他是在形式的均衡和画面铺展中用律动把握韵致,所以他的画能够显示一种当权之姿、雄丽之极的东西,在试验过程中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推到极致,在笔墨气韵关系上他重新调整了这种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郭先生的绘画是现代性视野的画,是从传统出发的。
    第二个是关于文化理念问题,关于题材,他画了很多花鸟,这种花鸟是社会化花鸟还是政治化花鸟。我们现在很敏感的就在这里,中国花鸟画的现代变革,提到这个问题就想到50年代末花鸟画的阶级性问题讨论,其实花鸟画的意识形态性问题也已经引起关注。最明显的是,传统中关于韵的问题,文人画四君子,包括宋代郑思肖无根的兰,兰花都有意识形态性的问题。对于郭先生的画,是有明显的山野之气,比如说大麓风,这里面就涉及到社会主题问题。我看郭先生的画,让我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花,他画的花不限于一种,像荷花、金菖蒲、梨花、兰花、蝴蝶花等等,当百花盛开的时候,这里寓意着大好春光。为什么刚才提到“她在丛中笑”,我觉得在群花、山花的题材里就涉及到主体性的问题,“她”是主体,主体隐退了,主体的隐退和隐蔽,按现代的说法就是所指的有意缺失,让能指出场。这种能指是漂移的多项的,所以也是多意的。
    这里面带出来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或者在政治的倾向性上体现出一种民族意识,一种平民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建构性的,不是批判性的,比如说当然可以看到一种向上的歌颂的,像“华夏昌兴”。他的两张画题非常有趣,比如“花好何需问名字”,这就是主体性的缺失;另外还有“你的野草就是我的花园”,这种你我关系处理的非常有意思。

 


薛永年:


    大家结合郭先生大好春光的展览,联系当前花鸟画的创作,发表了真知灼见,既高度评价了他的花鸟画艺术,比如他的与众不同,独特成就,与前人拉开的距离,特别是他的开宗立派。也提出了积极建议,而且还展开了不同认识的讨论与争论,更探讨了中国特有的花鸟画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意见。

    但还有很多问题是可以思考的。
    比如中华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花鸟画在五代两宋已经高度成熟了,经过历代创作有很多探索,不断开拓,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花鸟画是以描绘动植物为主体,但现实生活里花鸟、山水、人物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山水和人物实际都是花鸟生存的环境,他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在花鸟画里面,如果我们和山水结合,我们可以怎样处理,用多大分量画山水泉石最恰当,比如花鸟画里可不可以出现人物,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花鸟画直接表现对象是大自然,但是现在大自然被破坏的很厉害,我们有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很强的时代使命。但是历代画家不仅仅满足于描绘生态本身,花鸟画的本身的生命状态不满足于此,而是要表现社会化的人,要表现有文化价值观念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花鸟画不仅表现自然美,也表现人文,也表现民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道理和个人品位情操。不仅必然呈现自然法则,还能体现文化艺术。花鸟画必定是以描写自然为主体的,用什么方式承载社会责任,有多大的承载量才是最大地恰到好处,今天的花鸟画怎么样升华精神内涵、提升文化格调,也都可以进一步讨论。
    在表达思想观点上,花鸟画比人物、山水有什么长处和哪些不可避免的局限。花鸟画和山水画相比,和看画者的距离比较近,花鸟画所画的花鸟比画山水的山就比较微观。对象描写准确性的要求,似的因素比山水画相对多。空间问题就成为一个特殊问题,古人处理空间的办法,花鸟画是大平面、小纵深,大平面考虑的是动势多,小纵深是通过穿插叠压方式表现,不重视平面化太强调空间的纵深就不容易刻画精微,太注意平面化又容易成为图案,这个分寸怎么样把握?
    我们突出了整体的印象,在花如潮如海这种情况下,总体刻划的充分,花本身个体的生长规律怎么样都照顾得到,这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花鸟画即使不在一幅画上实现诗、书、画的三结合,也会借助诗的比兴和想象,注入诗画的精神内涵。还会通过书法式的笔调来组织笔法节奏,来表现个性,所谓笔性。
    今天我们基本不再采用诗画结合方式,但是如何表现诗的兴会是中国画特点,郭先生实际很注意这个问题,包括他题的一些白话的题目都如此。如何借助书法,发挥书法笔法的作用,以什么样的东西代替诗人兴会和书法家的笔性,怎么样用今天的办法来提炼来体现色、线、形。当代的花鸟画艺术和其他的时髦的装置、观念、多媒体那些不一样,但和架上绘画一样。他的发展当然要有问题意识,另外一点还要比观念艺术要讲难度。我们对花鸟画的了解,由于有了电视节目,有探索节目,比古人知道得多。原来我们不了解月亮,才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对与花鸟画、对于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了解多了会不会窒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有了照相机,摄像机、把握对象的形神都不难了,现在花鸟画可以回答哪些人物山水回答不了的当代问题,难度在哪里,可以体现出来。怎么来重视科学,不把艺术当科学,怎么样不和照相机争功,怎么样和古人、洋人不一样的方式,来提炼色、线、形,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向大家请教的问题。有一些需要画家和理论家去思考,有一些有待于画家的实践,有一些郭先生已经做了自己的思考而且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比如说色彩的抒情功能一般要比线条的抒情功能强,色彩的感觉是最大众化的感觉。花鸟画色彩的突破,就要解构原有的以线为主的造型方式和抒情方式,怎么样来实现中国式的色和形的关系,还发挥和原来不一样的线的作用,郭先生形成了一整套有效方法,比如利用中国画的程式,但他是新的,把各种方法重新组合,有传统的,有和传统不一样的,都做出了回答。我们最后请郭先生讲话。

郭怡孮:


    非常感谢大家的发言,谢谢薛先生。我很感动,今天早上来我就吃了两片安定,现在心脏一直怦怦跳。大家提出了非常中肯、非常热情的不光是对我也包括中国画花鸟画发展的这些建议和意见。确实我要消化一段时间,大家的一些发言对我今后的努力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这次在大画集上发表的王鲁湘的文章,是他15年前写的,我没敢发,因为他提的问题很关键,是一些指导性意见,我要在这方面做出了回答才敢发表他的文章。在那个时候我感觉一些东西做不到,我做不到的东西我自己心里有数,所以今天大家提的很多方面需要我慢慢消化。一个人的成长靠师长、靠朋友。没有师长、没有朋友、没有家庭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探索下去。我从小时候就遇到好老师,12岁上中学美术组,金玉峰老师看我第一张画,说郭怡孮的画热情,他这个人内心也会热情,这是我一辈子努力的方向。后来遇到这么多老师,这么多大画家。在文化部创作组的时候,到底是画梅兰竹菊还是山野之花,蔡若虹先生起码跟我长谈三个晚上,研究这个问题,后来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建议,梅兰竹菊要练,新的东西也要好好地画。很多地方、关键时刻要靠师长真心的指导,特别是今天理论家和画家朋友们的意见、朋友的真心指导,这点比所有的吹捧的文章要重要的多。
    这次这么多单位为我主办展览,我很感动,在这里我由衷地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文史馆今天提供这样的一个环境作为一种学术性研讨。今天早上陈进玉主任一早来了,比我早,因为他有会,要我向大家问好。能有一个研究的好的条件,我心里特别感动。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评论家朋友和画家朋友们,更加关注我,关注我不是抬我,是给我一个适当评价,我现在最担心浮名过实,浮名过实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处种境。要靠理论家朋友给一个非常平易合适的评价,我希望大家关注我,不是把我说多好,我很多做不到。我的画很多投巧,我把自己擅长的拿出来,短的都躲了,我知道短处很多,包括理论短处,我的一些所谓“理论”,实际上只是个人体会和想法,拿到理论界经不起推敲。要建立一个理论体系谈何容易,不是我一个画画的所能做的。如果大家在这方面集思广益地做一些研究,我这种做法有没有意义,或者对我将来的进步有多大,我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要关心我,帮助我。我实在是害怕浮名过实,害怕我说错话,对年青人错误引导。
    当初清代恽南田写生,全国上上下下都学他,恽南田不让大家学,但写生没有错,如果变成一种惯性,变成不动脑子的东西就不好。我也怕,教这么多学生怕学生学坏了,学了我,我只是提供我自己的一种想法,我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感受。有很多学生的能力实际是比我强的,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补短处。还有一个想法,我想搞一个教学展,再拿出一年多时间来和我的学生,我现在有10个博士生和两个高研班,这些人都是年轻的一代。把中国花鸟画教学作为一个体系研究,是我父亲、叶浅予先生一直关心的,是从中央美术学院这样一个体系延续下来的既是学院派又走中国的教学体系的研究。我是有这种想法,就看我身体能力怎么样,但我的学生都很有劲。
    非常感谢大家!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