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藏画
 
 
知鱼堂画廊
知鱼堂画廊
 
 
 美术馆之友
 开放时间
 门票
 办展指南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
 
 

·标题:花鸟画的一声春雷
·作者: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08-7-15

花鸟画的一声春雷
——百年郭味蕖(上)
  

  这是一组洋溢着浓郁时代气息的花鸟画作品,笔墨酣畅,气势磅礴。这些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面世时,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花鸟画的一声春雷”。这组画的作者就是当代新花鸟画基业的开拓者和艺术大师郭味蕖。
 
  2008年7月15日,山东潍坊,郭味蕖美术馆开馆庆典在这里举行。这也是纪念郭味蕖诞辰一百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开馆庆典上,展出了郭味蕖生前创作的多幅艺术作品。
  
  回望郭味蕖半个世纪所走过的艺术历程,不仅饱含着他心怀祖国、歌颂生命、拥抱艺术的情怀,也真实映照了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美术史。
  
  1908年2月15日,郭味蕖出生在山东潍县(现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书香世家。郭氏是潍县500年世家望族,文化氛围浓郁,文人才子辈出,祖上喜欢收藏并与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赵之谦过往甚密。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去官后,曾借住郭家南园数月,在给郭家先祖郭芸亭的画上题写:“七载春风在维县,爱看修竹郭家园。近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
  
  郭味蕖一直珍藏着一幅郑氏《三清图》,是一幅鼓励郭家子弟读书上进的画。良好的家世传统,浓郁的文化氛围,使郭味蕖自幼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郭味蕖6岁开始学画,11岁在启蒙老师、近代画家丁启喆的教诲下,开始接受正统绘画训练,为他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4年,郭味蕖娶名门闺秀陈君绮为妻。陈君绮的先祖陈介祺,是以收藏毛公鼎而著称的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精于考证和鉴别,著述颇丰,蜚声海内外。夫人陈君绮聪慧温婉,博学多才,曾有《婚后》诗曰:“金石篆刻丹青册,今古文章与诗篇。唯望与君齐纳取,碧纱窗月共钻研。”
  
  青年时期的郭味蕖一方面接受传统,钻研书画技法,一方面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下,19岁的郭味蕖在潍县参加了上海美专函授部的学习,先学木炭肖像画,再学静物和风景,继而学习油画。上海美专函授结业后,郭味蕖决定离开家到上海学画,一生从事书画事业。
  
  后来,郭味蕖在回忆这段学习经历时说,“我在上海艺专学习的几年,广泛吸取了有关世界文学和美的知识。这时,在美术方面,除了学习实践西洋画创作以外,也钻研有关中国和西洋的美术史论以及世界文学。我读了许多我国翻译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作品,和当时左翼作家联盟出版的期刊,读后给我很大启发。我也曾两次去上海艺专听鲁迅的讲演。当时,我自己觉得还是一个站在时代前线的青年。”
  
  郭味蕖生而失怙,为遗腹子,和母亲感情甚深。从上海艺专毕业后,面对多年盼子归来的母亲,郭味蕖决定返回故乡。此时,他接到了山东省教育厅的聘书,便回乡担任了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的教师。这期间,他创作了《天安门》、《故宫》等大批带有西方艺术色彩的油画作品。
  
  在家乡的教学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然而,一种更大的梦想正在郭味蕖的心中悄然升腾。他要追寻更大的发展,想更深入地探寻中国画的传统。1937年,怀抱着这个梦想,郭味蕖终于等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故宫的日子,郭味蕖如饥似渴,每日临习院中所藏传统中国画精品,集中精力在中国画方面深造。在古物陈列所的深造虽只有半年多时间,但在郭味蕖的丹青生涯中却十分重要。他回顾这段生活时说,“我初临花鸟,后又转为山水,所临全是院内所藏名画真迹。墙上悬挂的书画三天一换,可以随时观摩。临摹设有专用的临摹台,长桌红毡,条件很好。通过这段临摹,我才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画,感到洋画有意思,国画也有意思,中国人更应该懂得中国画,我开始对国画着了迷。”也正是此时,郭味蕖开始师从黄宾虹,并在黄宾虹的指导下,开始收集资料,编撰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郭味蕖返回潍县,先后在三个学校担任教员。此时,美术教育研究结合实践的的意识已在他的心中悄悄萌芽。几年中,郭味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潜心研究名家作品。《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历经五年终于初具规模,他同时还编撰了《知鱼堂书画录》、《知鱼堂鉴古录》等重要典籍。
  
  1950年,北平国立艺专与华北大学三部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42岁的郭味蕖携耗费多年心血的艺术研究著作和书画作品进京拜见徐悲鸿,期望能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贡献力量。
  

花鸟画的一声春雷
———百年郭味蕖(下)

  
  1950年,42岁的郭味蕖携耗费多年心血的艺术研究著作和书画拜见徐悲鸿。徐悲鸿看到他的画,十分赞赏,认为他的画既有西画功底,又兼具各种传统画法,不落前人窠臼。后经徐悲鸿、黄宾虹引荐,郭味蕖调入中央美院,先后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民族美术研究所,开始了他在中国最高美术学府艺术研究与创作的崭新历程。
  
  位于北京地安门内大街的米粮库胡同,在北京林林总总的胡同中并不起眼。然而,这里却曾经居住过陈半丁、胡风、叶君健、曾竹韶等众多文化名人。当年,郭味蕖进京后,就住在米粮库胡同15号院。北京浓郁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郭味蕖。他努力工作,潜心画作,结识了众多画坛前辈,在创作上得到了前辈大师的热情鼓励。
  
  齐白石看到他的作品后称赞道,这是明朝人的笔墨,现在很少见了,并兴奋地在郭味蕖所画的《松竹梅图》上题款道:三友图,味蕖画笔工矣。予九十二岁时得获观三复。徐悲鸿赠郭味蕖对联曰:“好风相从窈窕空谷,游鲲独运凌摩绛霄”。黄宾虹亲自为郭味蕖绘制了山水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郭怡孮说,“这三位大师对他都特别的尊重。实际上,跟三位先生相比,郭味蕖是学生辈的。但是,这些老先生从来不把郭味蕖当学生,而是当成朋友。为什么黄宾虹先生把写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这样一个重任交给他,就是因为觉得郭味蕖行。”
  
  1956年,徐悲鸿纪念馆筹建,中央美院决定调郭味蕖主持建馆工作。郭味蕖亲自设计了建筑方案,并全力以赴地开始系统整理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及收藏等工作。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回忆说,“郭味蕖来了以后,做了很多工作。他把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代的书画家的一千多幅收藏都整理了。当时,我对悲鸿的画很清楚是真是假,但对那些古画不敢鉴定。郭味蕖先生是专门研究这些画家的,所以请他整理这些作品,我也相信他。”
  
  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郭味蕖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徐悲鸿纪念馆的建设。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廖静文,回忆起当年和郭味蕖共同工作的岁月仍然记忆犹新。“在共同工作的这几年里面,我感觉他这个人对人诚恳,很勤奋、刻苦,也很朴素,而且很尊重人。那时候,纪念馆一个星期只开两天馆。他把工作做完后,就在办公室画画。他通过看悲鸿这么多的收藏,吸收了古人的很多东西,再加以创新,所以后来创出了自己的风格。”
  
  1958年,《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这部历时20年编撰而成的书,被誉为中国画科学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是现代第一部以编年体的方式著录历代书画家的大型工具书。全书文字约32万字,收录书画家4000余人,可谓工程浩大。郭味蕖的夫人陈君绮最知编者甘苦,曾作诗曰:“壮年负笈赴燕京,孜孜求知拥书城。纵未天假放翁寿,数卷书成百世名。”黄宾虹先生为此书作序,徐悲鸿欣然题写了书名。
  
  1960年,中央美术学院首次实行分科教学。在叶浅予的努力和廖静文的支持下,郭味蕖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花鸟画科主任,他也是美院实行分科教学后的首任花鸟画科主任。当时,花鸟画正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百废待兴。郭味蕖全身心地投入到花鸟画科的教学建设,对新中国的花鸟画教学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初始性和扩展性的重大贡献。郭怡孮说,“在教学上的贡献,首先是他把理论放在第一。美术史、美术理论必须要引导同学们懂。郭味蕖给学生讲的非常清楚,说花鸟画家的生活是两种,一种是社会生活,一种是自然生活。必须深入社会,如果不懂社会生活,根本没有人民的这样一种情感。但是,还必须要有自然生活,而且要非常深入。他奠定了现代花鸟画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郭味蕖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次带领学生下乡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开创了带花鸟画学生下乡写生的先河。他走遍泰山、黄山、峨眉、青城,远赴陕甘敦煌,足迹所至,画笔自随。他曾在写生日记中兴奋地写道:遥看西海,云烟变灭,不可言状。山花夹道,杜鹃花高大如老柯,干粗如杯,斜岩边涧底,枝头花红如簇如火,遍布林莽间,极为明显。
  
  郭味蕖开创的这一花鸟画教学体系,奠定了我国现代花鸟画教学的基本规范,成就了中国画坛一大批成就卓越的花鸟画家。庄寿红、王晋元、杨鉴民、马振声、李宝民等目前活跃在画坛的杰出画家,都曾是郭味蕖的学生。
  
  郭味蕖开创的花鸟画教学体系,至今仍然是高等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所普遍遵循的基本体制。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推动花鸟画沿着传统的优秀脉络持续发展,开创新的时代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旧交替的时期,郭味蕖出色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特定文化使命。
  
  在中央美院执教期间,也是郭味蕖艺术创作的丰收期。面对新旧社会的交替,新旧文化的变革,以及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郭味蕖大胆地提出了“不必做前人墨奴”、“山水和花鸟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泼墨和重彩相结合”的艺术主张,创作出了一大批洋溢着勃勃生机、散发着共和国初期风采的作品。其中,《惊雷》、《大好春光》、《绿天》、《丽日》等作品笔墨酣畅,大气磅礴,色彩明丽,欣欣向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面世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喻为“花鸟画的一声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评论家李稚田说,“这个评价我觉得非常客观和公正。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有画花鸟的传统,但这个传统通常表现的是文人个人的情绪。所以,里面寄托个人的哀思、忧愤。郭味蕖先生处在传统和现代的过度期,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把花鸟作为自己表现的重点。从选题来讲,他虽然走的是传统的路子,但是他给花鸟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当时的文艺政策下,郭味蕖成功地解决了花鸟画与时代感的关系问题,解决了文人花鸟画与大众文化的衔接,并与潘天寿、于非庵、陈之佛、于希宁等人共同酿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花鸟画发展的高峰期。
  
  原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说,“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画家。我看他的画,感觉他的传统功力特别深,并且他的画很自然。他画古人不画的东西,画劳动工具、草垛、小麦,还有瓜果等等。最重要的是把劳动的丰收场景以及农具、农产品组成一张画。他是发明者。另外,他的画很亲切,这是他本人的感情流露。还有就是他用笔很凝练,每勾一笔都很凝练,每一笔都有力道,每一笔都有感情。”
  
  在中央美院工作的十年间,是郭味蕖一生中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这期间,他在花鸟画的教学探索和艺术创作上均达到了巅峰。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实践自己的艺术追求时,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爆发了。“文革”一开始,郭味蕖就遭到了批斗。1969年,饱受“文革”煎熬的郭味蕖戴着一顶“地主”的帽子,拖着病体,被以“疏散”为由迁返故里。“千里寸心常炯炯,念年两鬓漫苍苍。”这两句联语道出了郭味蕖离京时的内心感受。北国朔风肃杀,车内寒气逼人,唯一让郭味蕖感觉安慰的,是还有结发妻子陪伴在身边。陈君绮《疏散》诗曰:“似戌情怀别儿女,萧条行李抵故庐。壮志不随华发改,力疾犹勤画与书。”回到老家潍坊后,堂妹为他腾出了一间小屋,凑了一些破旧的家具,聊以安身。郭味蕖将这所狭小的院落称为“疏园”,并自题“爱此茅堂入竹深。”
  
  遭遇不公待遇,郭味蕖并没有倒下。他更加倾心笔墨,整理了《疏园集》、《散翁散记》。当自知疾病将危及生命的时候,他决心利用最后一点时间,把自己一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在“疏园”的陋室中,躺在病床上,郭味蕖在没有一本参考书的情况下,以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整理完成了《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对自己一生的教学思想、学习方法和创作经验做了全面总结。作为留给学生们的最后笔记,这本教材已经成为学习、创作花鸟画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郭怡孮说,“这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法书。为什么叫《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它完全是根据创作而来的,对当前花鸟画的创作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创作就要有创作的过程,创作的思维,创作的规律。从这些方面讲,他不是简单地讲技法。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讲创作的规律,是一种高层次的技法书。”
  
  在那段凄冷的日子里,郭味蕖把所有的爱、理想和追求都留在了这本书中,留在他所钟爱的艺术中。1971年冬天,郭味蕖长眠在了自己的故乡潍坊,年仅63岁。“比岳家军从天而降,如黄河水蹈海以归”。郭味蕖晚年所写的这幅楹联,正是他一生学艺的真实写照。在这位杰出的花鸟画家、教育家的丹青生涯里,映照着花鸟画观念的转变,也映照着半个世纪的风云。
  
  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郭味蕖美术馆,欣赏先生的画作,追忆先生的艺术人生,无不为先生超俗的画格、过人的才识、淡泊本真的性情、忠诚于艺术、为艺术奋战到最后一息的精神所感动。郭味蕖改革花鸟画的新思路在画坛影响深远,由他编著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知鱼堂书画录》等著作贡献巨大。他开创的花鸟画教学体系,至今仍在高等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中沿用。他在生命最后一刻写成的《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至今仍是花鸟画教学的经典教材。
  
  郭味蕖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深深地影响着后人。郭味蕖———这位杰出的学者型画家、教育家、收藏家,这位新花鸟画基业的开拓者和艺术大师,也必将在生他养他的鸢都大地,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浩然长存!
  

返回>>

COPYRIGHT @2010 郭味蕖美术馆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西街1048号 电话:0536-8361134 邮编: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