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郑板桥与郭氏家族的深情厚谊 ·作者: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09-11-2
郑板桥与郭氏家族的深情厚谊
人民网潍坊11月2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郑公在潍县为官七年,即从乾隆十年受印,至乾隆十七年秋罢官。黜官后并没有立刻离开潍县,直至第二年清明节前,亦即乾隆十八年春天才离潍返扬。从秋至春这半年的时间,他就住在郭家园旧华轩,可见他对郭氏家族的感情非同一般。他有一首著名的书画题名诗《题巨幅竹图》―――“七年春风在潍县,爱看秀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从中也看出郑公对郭氏家族的深情厚谊,及对郭家园的由衷眷恋。 郑板桥为一县之尊,当时潍县达官显人“成堆”,入幕之宾不乏,有名的园林也有十多处,缘何对郭家园这般割舍不下
要了解这点,得先了解郭氏家族和郭家园的内涵和外延。 郭家乃潍县名门望族,是在明代成化(1483)年间,从高唐迁户入潍,起家始于郭氏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郭尚友,郭尚友(1569-1647)乃明万历29年(1601)进士,累官至太子太保,户部尚书。之后,郭家人才辈出,贤良皆踵,从郭尚友至清末的五百年间,郭氏家族曾出过八名进士,多名翰林,二百多名秀才。从一品至七品职衔有224人,八品至九品职衔的有100多人。现代在教育界、诗画书画界名人也层出不穷,例如教育界的郭恩敷、郭尹彦、郭渔山;书画界的郭谷石、郭兰村、郭味渠、郭景仁、郭稼生等,纵观郭氏家族可见其从官者多,从文从艺者众,且知名度高,郭氏家族在文坛上,书山高垒,学海浩翰,有浓重的文化氛围,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牢固的文化根基,笃诚的文化德训,世代为官,历代勤政廉政,而且绝大多数是政绩突出、人口皆碑的清官。所有这些,都是江南才子,为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所
望的。不仅如此,郑氏在潍县为官的七年里,其煊赫的政绩里,包含着不赀的郭氏家族的辛劳和心血。在郑公为官期间,郭氏家族积极支持郑板桥倡导的抗灾赈灾、捐助义学、架桥铺路、架固城防、修建庙宇和除暴济贫等公益事业,并为此慷慨解囊……有这样一个名门望族,郑公岂有不交不爱之理。 郭家园即郭家南园,位于潍县城内东南部,天仙宫以东,今郭宅街以南。原是明代嘉靖年间重臣刘应节的宅院,刘氏为进士出身,累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刘应节去世后,该园在明代天启年间,被户部尚书郭尚友购买,作为颐养天年的住宅。郭尚友生前将刘应节的旧园林大加改建,增建了来风轩、松篁阁、知鱼亭,修葺了旧华轩,并在这些亭台楼阁间栽种了大片竹林,建成了一处宽阔幽雅的古典园林,命名为南园。郭尚友之孙郭一璐,任江西饶州知府后,又进一步修葺,使其锦上添花,挂上了“神与物游”、“见物凝想”的色彩。当时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庭芳游过此园,他写道―“入门一围清雪林,森林迮地多嘉树。苍苔小径蜗庐盘,绀石幽洞董楦堵。高高亭子冷冷风,漱玉麓台近堪睹……”南园不仅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且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当时潍县十多处园林中规模最大,最为古典幽雅的园林。这样一座茂林荫翳,秀竹风涛,一景一物蕴岁月,一庐一洞含乾坤的园林,这对于视竹情深,画竹情浓的郑板桥来说,当然是爱之有加,成为他官场生涯的一方净土。在这里,他既清心,又静气;既可观篁,又可品茗;既能凭栏啸风,又能把酒作画;如此一个供他潇洒的去处,这位文坛怪星不爱都难。 郑板桥与郭氏家族感情之深,究竟深几许
这可从他与郭家人书画、诗词和信件交往中看得出来,他曾在《南园画竹赠郭质亭先生》中,直抒其为官的不爽,题诗中写道“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清秀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这种推心置腹的话语,若非挚友至交是难能可言的,为解困,他向郭家人直吐胸臆,他与郭家的感情可见不薄。他有一部著名的长篇诗作《潍县竹之词四十首》,专赠给郭家人,其中有一首还特意描述郭家南园,“连云甲地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这里尚书是指郭尚友,太守是指郭一璐。诗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郑公对郭氏家族和郭家园的真挚感情。乾隆十七年秋,郑板桥因开仓放粮而“忤大吏”,得罪了上司而被罢官,但他对郭家仍恋恋不舍,在郭家园旧华轩留居了半年,在借南园过春节期间,正逢郭伟业(郭家第十代传人)的母亲刘氏过生日,他选购了南方水果送之,并系小诗一首,诗云:“江南年事最清幽,绿桔香橼橄榄收。持赠一盘呈阿母,可能风景似瓜州。”刘氏是扬州瓜州人,与郑板桥是同乡。乡音乡情乡土情,近一步拉近了郑公与郭氏家族的关系。 乾隆十八年春,郑板桥将南返扬州时,他在南园写下了影响颇大的七律诗一首《罢官作》,诗云:“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诗中既反映了郑板桥放纵不拘、放浪形骸和豁达泰然的一贯秉性;又可看出他对潍县和郭氏家族难以释怀的心绪。 乾隆十八年清明节前,郑板桥在离潍时,仍不忘郭家园,特意作“南园丛竹图”并在图上题字“留别质亭先生、四弟云亭先生”。并附诗曰:“名园秀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饮得西江一杯水,至今情趣满林遮。”诗中赞美南园的秀竹成林,宛如蔽日云霞,甲第连云之处便是饶州知府郭一璐的府邸。 郑板桥归里,靠卖画为生,在聊度晚年的岁月里,仍不忘与郭家人互通信件,互赠诗画,他在《画兰竹寄郭云亭》诗中曰:“元日画兰竹,远寄郭云亭。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青。”虽然暮年,苍老皤发,但他依旧不忘与郭氏家族的一往情深。 郑板桥在南园为郭氏家族,留下了不少珍贵的书画作品,也赋写了大量诗词,郑公七十一岁时,郭氏家族的第十一代传人,也是郭尚友的第六世嫡孙郭伦升去拜访他,郑板桥怀着真挚的感情写了《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里》―“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词。”“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从来潍、离潍,直至古稀之年,都依依不舍郭氏家族,念念不忘郭氏南园。郑公缘何对郭氏家族情有独钟
可用老子的一句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来概括,也可以用“玉壶高悬,翰墨留芳”八个字来释之。
|